80多年前,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来到陕北苏区,写下《西行漫记》(又名《红星照耀中国》),向世界介绍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革命根据地的真实情况,展示了中国的光明和希望。今天,许多国际人士来到中国,忆往昔、看今朝,续写“西行漫记”,讲述中国故事,展现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下蓬勃发展的中国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留学生——
走进延安 感知中国
4月的延安,草木吐新绿,山川披彩装。来自巴基斯坦、哈萨克斯坦、卢旺达和老挝等10个国家和地区的23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留学生,为“探寻国际友人足迹,了解中国革命历史”,走进延安,感知中国。
“告别从前的苦日子,迎来现在的好生活”
12日上午8时,留学生一行从陕西杨凌乘车前往延安,到时已接近中午。延安行的首站,他们来到了梁家河。梁家河村位于延安市延川县文安驿镇东南5公里处。
时间拨回到2015年9月22日,美国西雅图。
面对中外宾朋,习近平主席深情地说:“上世纪60年代末,我才十几岁,就从北京到中国陕西省延安市一个叫梁家河的小村庄插队当农民,在那儿度过了7年时光。”“梁家河这个小村庄的变化,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一个缩影。”
春日的梁家河已初披绿装,柏油村道两侧,新修的石窑、整洁的农家小院,令人赏心悦目。在村委会的小广场上,来自宝鸡的一组消防官兵正面向党旗列队宣誓。“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对党忠诚,积极工作,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洪亮的誓言在广场上回荡,吸引着留学生们的视线。
行至梁家河“知青旧居”,只见一侧立着一块黑色石碑,上书“陕西省第一口沼气池”。随队老师、西北农大国际学院副院长于瑛告诉大家:“这口沼气池是在1974年,习近平同志带着几个青年修建的。”
“为什么要建沼气池呢?”有名留学生问道。
“早前,梁家河地处偏远,烧煤要到百里外的煤矿去拉。群众为了烧火做饭大量砍伐树木,造成水土流失,影响农业发展。那时,作为大队党支部书记的习近平同志从人民日报上看到四川一些地方发展沼气的报道后,前去四川考察,回来后指挥村里几个石匠建沼气池。沼气池建好后,群众亲眼看到用沼气点灯、做饭的效果好得很,建沼气池的热情一下上来了。”
在这口沼气池旁边窑洞的外墙上,有一幅手绘的宣传画。上面写着“自力更生、艰苦奋斗”8个大字。看到梁家河的今昔变化,来自中非共和国的留学生杜牧同深有感触:“村民们通过努力告别从前的苦日子,迎来现在的好生活,令人敬佩。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怀揣着要把中国建设好的愿望,努力奋斗,才有了现在繁荣富强的中国。我不禁想,当我回到我的祖国,可以为家乡做些什么?”
“亲眼看看这段历史,更加感受到中国共产党的伟大”
延安城西北2公里处,一条狭窄的山沟里,杨家岭革命旧址坐落于此。远山苍翠,松柏挺立。
1938年11月,因日本飞机轰炸延安,中共中央机关由城内搬到杨家岭。在这里,中共中央继续指挥抗日战争敌后战场并领导了解放战争,进行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召开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中共七大和延安文艺座谈会。
由大门而入,留学生们沿着一个小坡道向上行走,眼前出现了一排窑洞。讲解员高杨告诉他们,这就是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刘少奇等领导同志当年的住所。
毛泽东同志旧居院内有3孔坐西向东的接口石窑,中间一孔是办公室,左边一孔是寝室,两孔窑洞有过洞相连,另外一孔则是工作人员住室。1938年11月至1947年3月间,毛泽东同志在此工作和生活。
在寝室的墙壁上,悬挂着一张毛泽东同志和陈嘉庚先生的合照。高杨给大家讲了一个故事:1940年5月31日,延安人民迎来了一位客人——南洋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抗战期间,陈嘉庚先生每年都会在国外筹集大量资金支援国内抗战。来延安之前,蒋介石花费800大洋宴请了陈嘉庚先生。来到延安后,毛泽东同志用自己种的蔬菜招待了他,这顿饭只花费了两毛钱。吃完两顿截然不同的饭,陈嘉庚先生感慨道:“中国的希望在延安。”
如今,从旧居俯瞰山下,仍能看到毛泽东同志曾耕种过的菜园,他在那里种过辣椒、土豆、茄子等作物。“毛泽东同志当年就是用这里种的蔬菜招待陈嘉庚先生。”讲解员指向远处的菜园,留学生们会心一笑。
“在巴基斯坦,毛泽东是家喻户晓的伟人。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创造了了不起的成就。来中国革命的圣地亲眼看看这段历史,更加感受到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巴基斯坦留学生孔昊拿起手机,拍下了这张珍贵的合影。
“窑洞设计因地制宜,体现了中国人民的聪明才智。”认真打量着窑洞,植物营养学专业的老挝留学生苏子轩感慨,“战争年代,延安的军民生活条件比较艰苦,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开展大生产运动,基本实现了自给自足,取得最终的胜利真不容易!”
“期待看到更多关于中国共产党的故事”
在凤凰山,留学生们又“遇见”了白求恩大夫。
凤凰山麓革命旧址是中共中央机关到延安后的第一个驻地,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同志曾在此居住。在革命旧址北边院子后院,有3孔石窑,是毛泽东同志旧居。中间的窑洞是会客室,里面陈设木质桌凳。一进门,留学生们的目光就被右边墙上悬挂的素描画吸引了。画上,毛泽东同志和白求恩大夫正在谈话。
讲解员向留学生们娓娓道来:1938年3月底的一天晚上,毛泽东同志在这里会见了加拿大著名的胸外科专家诺尔曼·白求恩大夫。白求恩大夫一见到毛泽东同志,就向他敬了个礼,然后紧紧握住毛泽东同志的手,从贴身衣袋里取出自己的加拿大共产党党员证,郑重地交给毛泽东同志。毛泽东同志邀请白求恩大夫留在延安主管八路军医院,但白求恩大夫坚决要“到抗日前线去,到抗日的人民中间去”。
这次会面持续了3个小时,谈话结束时,已近午夜。当晚,白求恩大夫在他的日记中这样写道:“我在那间没有陈设的窑洞里,和毛泽东面对面坐着,倾听着他从容不迫的谈话的时候,我想起了长征……”
当听到白求恩大夫在抗日前线因抢救伤员而受伤去世时,巴基斯坦留学生金乐天说:“如果有机会,我也要像白求恩一样为中国作出贡献。”
延安是中国革命圣地,延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宝贵精神财富。1936年和1939年,美国记者斯诺两次采访延安和陕北革命根据地,感受到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有一种独特的力量,并盛赞这种精神、力量、热情是人类历史丰富灿烂的精华,是“东方魔力”“兴国之光”。
“延安在《西行漫记》中曾被斯诺形容为中国最贫穷的地方之一。如今,不管是延安还是中国其他地方都与书里描绘的情景大不相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这次延安之行给我上了生动的一课。”孔昊说,毕业后,他想用自己在中国所学,把祖国建设得更好,也要为增进巴中两国友谊贡献力量。
“我亲眼所见的中国和之前耳闻的不一样,我现在正在向斯诺学习,努力让世界各地更多民众看到真实的中国。”哈萨克斯坦留学生张诺说。
今年2月,张诺在海外社交媒体平台开通了自己的账号,她的初衷是想向本国民众介绍中国的疫情防控经验。慢慢地,张诺发现大家对中国的一切都很感兴趣:“比如新年贴对联、包饺子,我的同胞们还让我好好学习陕西米皮的做法,回去教他们。”话音未落,她忍不住笑了起来。如今,她的社交账号已经有12万关注者,而且这一数字还在不断增长。
“希望帮助留学生们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史,感悟当今中国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发展历程,鼓励他们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谈及组织这次延安之行的初衷,西北农大国际学院副院长裴志超向记者介绍。
“期待看到更多关于中国共产党的故事。等学校放假了,我还想和其他同学一起结伴再来!”苏子轩说。
“新技术正在改变中国农业”
本报记者 苏 滨
贵州,遵义会址,一座二层小楼静静伫立。
“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伴随着解说,会址陈列馆里的一件件老物件,一段等身幻影成像的遵义会议还原影片,让瑞士《新苏黎世报》记者米勒频频按下快门。“这次来到贵州,我对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有了更深的了解。”米勒说。
与米勒一起的,还有来自10余个国家的近40名境外媒体记者。在国务院新闻办组织的一次活动中,他们来到贵州,看中国革命旧址,看乡村脱贫,看“云上贵州”。
湄潭县湄江街道金花村七彩部落是革命老区。“长着矮矮树,开着白白花;绿了千千里,富了万万家……”这段顺口溜,便是当地靠茶致富的真实写照。在七彩部落观景台远眺,葱绿的茶园环绕村寨,黔北民居错落有致。看到村民背篓采茶,不少记者围了上去,一探究竟。
面对这些远道而来的访客,金花村股份经济合作社总经理刘建顺讲起了这个小村子的变化。“早前,村里大多数年轻人选择外出务工;如今,家里的茶树种上了,茶园建起来了,不少人开始回村发展,种茶、制茶、卖茶、开农家乐,收入比在城里打工高。许多茶叶还通过直播带货、电商平台销往省外,根本不愁销路。你们看,在我们农村也能过上好日子!”
“这次采访让我发现,中国能取得今天这样的成就,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中国人民永不放弃、团结一心的精神。”韩国《朝鲜日报》记者朴秀缵第一次来到贵州,中国乡村民众的生活让他感触颇深。
在米勒、朴秀缵等记者访问贵州前,西班牙埃菲社、日本NHK电视台等外国媒体的记者也来到贵州,如何运用新技术帮助农村经济发展是他们关注的重点。
在贵州南部的修文县扎佐镇香巴湖村,华云猕猴桃生态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协调人周珍品对埃菲社记者说,合作社提高了农业效益,还促进了农民的培训。“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对我们的工作非常有用。我们有相机和设备,可以告诉我们种植园的情况,提高了水果的质量和产量。”
埃菲社的报道还援引了相关数据,2019年贵州省拥有49个电子商务中心和8000多个农村电子商务服务站。在全省30户以上的村庄中,约90%的村庄可以接入4G网络,一些村庄还开通了5G网络。“人工智能、大数据和5G网络等新技术正在改变中国农业。”报道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