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李文斌摄
本报渭南报道(记者 李文斌)6月20日,渭南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新闻发布会,市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周剑平就农村“三大革命”、村庄清洁行动、基础设施提升等重点工作情况进行通报。
本报记者李文斌摄
用好“三大抓手”强合力
实行一把手负责制,各级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建立县级领导班子包乡镇、镇级领导班子包村庄的推进机制。狠抓督办考核。坚持“月调度、季通报、年考核”的督查机制,持续加大对县市区的考核督查力度,经常性开展明查暗访,发现问题及时反馈,建立问题台账,跟踪抓好督办整改。强抓舆论监督。联合市电视台开设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专栏,摄制专题片,宣传典型、曝光短板,并通过“红黑榜”比评、融媒体专栏宣传等形式,充分发挥媒体和群众的监督作用,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的良好氛围。
聚力“五大重点”强推进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以来,改造农村户厕62.41万座,普及率达72.25%,实施整村推进456个,创建农村厕所革命后期管护示范县6个,“首厕”过关制示范县1个。长效推进农村“污水革命”。探索实践“县城周边接入管网、镇村集中工艺处理、边远山区分散治理”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模式,有效治理和有效管控的行政村分别达到589个和1309个,有效治理率和有效管控率分别达到32%和71%;建成生活污水处理设施200余座。
有序推进农村“垃圾革命”。建立健全“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和以县域、乡镇为主的资源回收利用体系。能够平均每500名农村户籍配备1名保洁员的村达到1708个;群众自筹卫生费的村达1821个;农村生活垃圾进行收运处理的自然村比例达95.01%;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纳入村规民约的行政村达93.6%。建成镇级垃圾中转站47座,村级生活垃圾压缩站178座。
创新推进“五边四荒”专项整治。在“八清一改”主抓村内环境基础上,今年突出“五边四荒”狠抓村庄周边重点区域环境整治。截至目前,今年累计清理农村生活垃圾8.8万吨、村内水塘870余口、村内沟渠2092公里、畜禽粪污等农业废弃物1.6万余吨,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和农膜回收率分别达到95%和87%;先后创建美丽宜居示范村385个,其中国家级4个、省级110个,数量全省领先。富平县、合阳县先后荣获全国村庄清洁先进县荣誉称号。统筹推进农村基础设施提升。实现了村村通动力电,户户通照明电;创建美丽农村路720余公里,通村路已达100%;完成道路绿化和提升改造1765.3公里,绿化面积2.96万亩,完成村庄绿化554个,绿化面积5.71万亩,其中绿色家园示范村121个。
建立“三套机制”强监管
全面落实环境卫生整治包联责任,县部门、镇干部、村干部和保洁员的“四位一体”环境卫生包联责任制,接受群众监督,确保实现环境卫生整治“无缝对接”,做到全面化、全覆盖,无死角、无盲区。督导监督求实效。成立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督导组,对农村人居环境进行巡查,设立公开投诉电话,接受社会监督,及时解决群众反映的各类问题,做到环境整治“人人管”。正向激励树导向。将中省奖补资金倾斜于工作推进较好、任务完成较快的县镇村,紧扣“五年行动”方案,加大资金筹措,创新运用市场机制,形成“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多元化投入良性互动机制,不断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再上新台阶。
强化“四大措施”再发力
因势利导修订定一批政策、调查研究推出一批典型、积极谋划编制一批项目,确保各项工作有抓手、能落地、见实效。进一步发挥人居办牵头抓总作用,统筹协调各部门力量,形成工作合力,加大监督考核力度,建立有力高效的工作机制,抓实抓细、务求成效。突出30个乡村建设示范村,探索各具特色的有效治理模式,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全面提升我市农村人居环境整体水平。建立健全村规民约、村庄环境常态化管理等长效机制,加强宣传引导,不断激发全域全员参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积极性主动性。
本报记者李文斌摄
关于近年来农村厕所革命工作开展情况,渭南市农业农村局规划与社会事业科科长孟甲介绍到,一方面,结合各县实际,因地制宜,因户施策,积极探索适应不同区域、经济适用、冬季防冻、群众接受的改厕模式和技术。
强化改厕工作全过程监督管理,制定完善验收标准和办法,将群众使用效果和满意度等纳入验收指标,确保改一个成一个,不突击、不凑合。
另一方面,全面开展农村改厕问题大排查,深挖细查、剖析根源、制定措施、扎实整改,对有小问题的,如果不影响使用,做到边查边改,立行立改;对有质量问题的,加大原因分析,第一时间完成整改,并加强项目监管,做好现场质量巡查与指导监督;对有技术问题的,试验探索新技术,合理选择改厕模式,制定改厕计划,明确时间表和路线图,逐步改造。
据了解,今年是渭南市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的第三年,按照“八清一改”总体要求,聚焦农村“脏乱差”短板,突出重点,梯次推进,全年常态化开展四季村庄清洁专项行动。一季度,渭南市开展“净美渭南、喜迎新春”村庄清洁活动,巩固拓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果,切实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
农村道路、河道、庭院、圈舍、田园等区域进行清理清洁,同时,落实“门前三包”制度,加强个人卫生防护,促进群众改变不良生活习惯,清洁卫生、爱护环境的意识明显提升,文明生活新风普遍形成。二季度,在做好常态化清扫保洁的同时,聚焦村镇结合部、村际联结处、渠河道岸边、高架路桥下等容易形成卫生死角和盲区、易造成监管缺位的地方,在全市范围内集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五边四荒”专项整治提升行动,
农村路边、村边、地边、林边、渠边、荒地、荒山、荒沟、荒坡等9个重点区域,抠细节、抬标准、提质量,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助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全面提升了我市农村环境卫生整体水平。接下来,结合渭南市2023年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工作要点,将在三、四季度分别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秋冬季战役,持续做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五边四荒”专项整治,进一步加大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力度,全面提升全市农村人居环境整体水平。
经介绍得知,结合乡村振兴总体要求,在人员、经费、设备、机制等各方面不断加大投入。原则上每县每年财政列支不少于1000万元,建立“村筹集、镇监管、县奖补”模式,制定农村环境卫生资金管理办法,筹集村民一定数额的卫生管理费用,用于该村环境卫生整治、清洁设施购置及保洁员工资等;
按照每500人或一个自然村配备1名保洁员的标准,进一步充实配足镇办和村级保洁力量。国省县道原则上每两公里保证一名保洁员,负责道路沿线环境卫生的监管和日常保洁管护工作;镇办要对保洁人员登记造册备案,核定工资待遇,实行定岗、定责、定时、定任务、定区域网格化动态管理。目前,全市按每500名农村户籍配备1名保洁员的村数达1708个。
健全“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体系,按照“保洁员有清洁工具、户有垃圾收集桶、村有垃圾清运车、镇有垃圾堆放点、县有垃圾处理厂”的要求,配足垃圾清运设施设备,做到能扫、能放、能收、能运、能处置。
渭南市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列为乡村振兴考核的重要内容,较真碰硬、严督实考,将严格按照列支工作经费、组建保洁队伍、配备清运设备等指标,对各县市区进行排名和全市通报。通过各项工作和措施,农村“颜值”进一步提升,农村“脏”的现象明显减少,“乱”的现象管控有效,“差”的状况逐步改善,“美”的景色逐渐增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补齐了突出短板,增加了成色和质量,全域农村环境得到有效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