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读书日·让阅读成为秦东大地新风尚

2024-04-23 11:41:56 作者:卫轩

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杜甫在《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写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书使人心明眼亮。”“翻开书页,世界就在这里。”“书香让生命更精彩”……对于读书这件事,人们向来尤为看重,古今中外,莫不如是。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内外不同场合,多次讲述他与书结下的不解之缘,“我爱好挺多,最大的爱好是读书,读书已成为我的一种生活方式。”

图片

春光无限好,正是读书时。今天是第29个“世界读书日”,让我们一起回归阅读,感受知识的力量,让读书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一)

中华民族自古崇尚读书,有“耕读传家”的优良传统,苏东坡就曾用“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这样的诗句阐述读书的重要性。如今,阅读已不仅仅是承继千百年流传下来的家风传统,全民阅读更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自2014年以来,全民阅读已连续11年写入政府工作报告;202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深入推进全民阅读,建设书香中国”。

图片

临渭区图书馆新馆渭南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字圣仓颉在这里创造汉字、《诗经》开篇之作中国爱情诗之源《关关雎鸠》发生在这里,王勃、李白、杜甫、韩愈、李商隐、陆游、张养浩等名家先后在这里游历生活,留下了不少佳作名著……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孕育了悠久深厚的农耕文化,涵养了耕读传家理念。行走在渭南的村落间,随处可见居民建筑的门楣上题写“耕读传家”“耕读世业”“诗书生香”“读圣贤书”等家训。“下了司马坡,秀才比驴多”这样的谚语,也可见秦东大地文风学风之昌盛。  灿烂深厚的耕读文化,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秦东儿女,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的杰出人物。据记载,渭南历史上曾出过6位皇帝,80余位宰相,300多位将军和一批知名文人。史学家司马迁、“四知却金”的东汉太尉杨震、开创开皇之治的隋文帝杨坚、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北宋名相寇准、清代陕西第一位状元王杰、新中国国名的提议者张奚若,等等。

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渭南,还涌现出了一些读书大族、科举名家。如明代渭南县田市里秦家堡(今临渭区官道镇南家村)有名的书香门第南氏家族,被誉为“关中铨曹词林世家”和“关中文献世家”。南氏家族昌盛达数百年之久,仅明代,南家一门就出了“三尚书九进士”,他们为官清明廉洁,政绩斐然,为国家为社会多有贡献。

(二)

读书,一种充盈精神的方式,一个塑造心灵的过程。读一本好书,让人们得以明净如水,开阔视野,丰富阅历,益于人生。那么,如何让阅读成为秦东新风尚?成为每个人的生活方式?渭南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上下功夫,通过“书香渭南”系列工程打造,加强阅读服务供给,满足群众阅读需求,大力营造全民阅读氛围,弘扬读书风尚,为市民文化素养提升提供有力保障。

图片

市图书馆开展“科普进校园 知识伴成长”阅读活动全民阅读服务体系健全。

渭南已建成公共图书馆11个,乡镇(街道)图书室136个,社区图书室271个,村图书室2068个,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实现全覆盖。建成了以渭南市图书馆为中心馆,县(市、区)图书馆为县总馆,乡镇(街道)文化站、社区文化中心、农村文化大院(农家书屋)等为基层阅读点,图书流动车、城市街区24小时自助图书馆、城市书房为补充的服务网络,“公益、均等、便利、共享”的公共阅读服务体系已经形成。“渭南·书享荟”金字招牌更亮。“渭南·书享荟”是由渭南市委宣传部打造的群众性读书分享平台,常态化举办线下读书分享会。每场读书分享会上4至6名分享者每人利用二十分钟,为大家分享一本好书,克服了以往就阅读谈阅读、以单一的阅读活动覆盖全部人群的工作思路,实施分享阅读,努力在市民中掀起读书热潮。自2017年4月启动以来,已举办百余期分享活动,为深入推进全民阅读助力添彩。以书育人氛围浓厚。倡导全民阅读,青少年是主力军。为将读书从娃娃抓起,渭南稳步推进书香校园建设,通过持续开展“中华经典诵写讲”“校园读书月”亲子共读”“精品图书推荐”等活动,在校园内营造浓厚的读书氛围,达到以书育人、以书启智、以书养德的价值目标。如今,读书文化已成为渭南中小学校实施人文教育、培养文化新人的重要载体。书香浸润机关建设。渭南持续推进书香机关建设,各级班子成员带头荐书读书、分享阅读心得,广大党员干部踊跃参加主题读书活动,持续把提升党员干部阅读能力作为一项基础工作抓紧抓实。通过举办读书班、干部夜校、推荐学习书目、带头撰写读书心得等方式,进一步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爱读书、善读书、读好书,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阅读是人类获取知识、启智增慧、培养道德的重要途径,可以让人得到思想启发,树立崇高理想,涵养浩然之气。中华民族自古提倡阅读,讲究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传承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塑造中国人民自信自强的品格。我们究竟该怎么读书?

图片

城市书房觅书香

读书需有家国情怀。自古以来,家国情怀已然潜移默化于教书育人和读书明理之中。如陆游在七言绝句《读书》中写道,“读书本意在元元”,“元元”指的就是百姓,把读书看作是为百姓而读;周恩来总理在南开中学读书时,就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江苏无锡东林书院内悬挂的名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警示世人心怀远大抱负,读书要报效国家。古人尚且如此,处于新时代的我们更要在读书时有家国情怀、为民情怀,将读书与自己所担负的职责使命紧密联系起来,涵养担当精神,指导实际工作,为群众谋福利。

读书贵在学用结合。人类创作的书籍浩如烟海,不可胜数,一个人穷其一生也无法读完,因此读书要同自己的生活、学习、工作实际结合起来,有侧重点地去读;要学会从众多的阅读材料中,选择自己觉得重要、有趣、有价值的部分,学会把读书所得新知识与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相关联,跟自己头脑中已经建立的知识体系相连接;学会把学到的知识,读过的书进行重新整理、拆解、分析、提炼,变成自己知识体系的一部分。一言以蔽之,就是要把时间精力集中放在有限的知识技能上,与自己的实践相结合,把读书收获转化为过硬本领、工作成果。

读书要发扬“挤”和“钻”的精神。“挤”是解决没时间的问题,鲁迅先生就说过:“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那么我们如何去挤时间学习呢?那就要合理规划时间,在每天工作、吃饭、休息间隙,挤出点时间来读书,把各种碎片化时间利用起来,达到见缝插针的效果,让读书真正成为一种生活方式。“钻”,就是在读书时做到善于总结思考,不能遇到不懂的问题就得过且过,一定要在读书时保持刻苦钻研的劲头,将遇到的每一个小问题钻研透彻,钻得愈深,其进愈难,久久为功,方得真知,进而通过读书拥有解决更大问题的能力。在这最美人间四月天,让我们以书为友、以书为鉴、以书为师,用阅读点亮人生,让书香浸润心灵。 

(来源:渭南宣传)

责任编辑:zbb

扫一扫分享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