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华夏大地的广袤版图上,渭南,这座历史悠久的城市,正以它独有的方式,演绎着一曲绿色狂想曲。这不仅仅是对自然之美的颂歌,更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深刻实践,一幅幅生态画卷在这里徐徐展开,引领着人们走进一个绿色、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梦想生活。
序章:历史的绿意回响
渭南,古称下邽、莲勺,自古便是关中平原上的璀璨明珠。悠久的历史长河中,这里不仅孕育了丰富的文化遗产,更在岁月的洗礼下,保留了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智慧。
渭南,因中华民族母亲河黄河的第一大支流渭河而得名,从空中俯瞰渭南,便能发现一条玉带横揽其身,这便是渭河。渭河自西向东浩荡而来,在渭南境内冲积形成关中平原(也叫渭河平原)最开阔的地带,收纳陕西最长的河流洛河(也叫北洛河)后继续向东,汇入黄河。
渭南人依山傍水而居,农耕文明与自然生态紧密相连,那份对土地的敬畏与爱护,如同种子般深植于渭南人的心中,为今日的绿色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一乐章:绿意盎然的生态画卷
步入渭南,仿佛踏入了一幅生动的生态画卷。渭河如一条碧绿的绸带,蜿蜒穿城而过,两岸绿树成荫,鸟语花香。近年来,渭南市积极响应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号召,大力实施“碧水、蓝天、净土”保卫战,河流治理成效显著,水质持续改善,成为众多水鸟栖息的天堂。同时,城市绿化覆盖率逐年提升,公园绿地星罗棋布,市民推窗见绿,出门见景,享受着绿色生活带来的惬意与舒适。
渭南中心城区朝阳大街与解放路十字西北角“口袋公园”
从2023年以来,遍布渭南主城区的二十多个公园绿地广场陆续建设完成。口袋公园的建设不仅提升了市民的生活质量,还增强了城市的宜居性和吸引力。它们像一颗颗绿色的珍珠镶嵌在城市中,为城市增添了无限生机和活力。
仲夏的渭南,在渭河大堤城区段一处防护林中,白鹭、苍鹭、夜鹭等多种鸟类或树梢漫步,或展翅飞翔,与城市景观交相辉映,构成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画卷。
近年来,我市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为引领,持之以恒为城市装点绿色,为大地增添光彩,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工作稳步推进,持续开展植树护绿、生态造林、湿地修复等工作,努力让人民群众在绿水青山中共享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生活之美,让良好生态成为渭南最亮丽的名片。截至目前,全市林木覆盖率达到39.4%,中心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2.1%。
第二乐章:绿色产业的蓬勃兴起
近年来,渭南不断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发展新材料、壮大节能环保、清洁生产、清洁能源等新产业、新业态,同时通过技术改造、绿色产品研发,推动我市产业发展方式向绿色低碳转型。据了解,近年来渭南市绿色转型步伐加快,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初步建成,全市共有国家级、省级绿色工厂24家,国家级绿色产品1个、省级绿色园区1个。
今年我市持续深化煤电、建材、化工等重点行业领域节能降碳,推动新能源基地建设,加快大唐风电、农光互补等项目进度。加快长江精工、运达风电、旭强瑞氢能等投产应用,创建省级绿色工厂30户以上。
同时,依托丰富的农业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渭南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生态旅游等绿色产业,走出了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依托华山、少华山等自然景观,渭南打造了一批集观光、休闲、度假于一体的生态旅游项目,吸引了国内外游客纷至沓来,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快速增长。
第三乐章:绿色生活的美好愿景
绿色狂想曲的最终落脚点,在于构建绿色生活方式,让绿色成为渭南人民的生活底色。
截至目前,渭南市已完成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12大造林绿化工程,总面积达到114.27万亩。渭南市打造了一系列亮点工程,如潼关县1120亩黄河西岸防护林、富平县800亩金屏山困难地造林等。这些工程不仅提升了当地的生态环境质量,还成为渭南市创森的标志性成果。
为满足市民日常健身需求,渭南市建设了城乡绿色慢道,今年新增48.08公里,已累计建成各类绿道、慢道602公里。人均绿道现有长度达到了1.28千米/万人,高于国家创森标准(0.5千米/万人)。中心城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4.92平方米,城市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提升到86.71%,为市民提供了更多的休闲空间。
从创建森林城市到低碳出行,从节能减排到绿色消费,渭南市民正以实际行动践行绿色生活理念。通过政策引导、宣传教育等手段,不断提升公众的环保意识和参与度,让绿色生活成为新风尚。此外,渭南还积极推动绿色社区、绿色学校、绿色家庭等创建活动,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良好氛围。
尾声:绿色梦想的永续传承
在渭南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人们正以更加坚定的步伐,向着绿色、低碳、循环的发展目标迈进。未来的渭南,将是一幅更加绚丽多彩的生态画卷,一首更加悠扬动听的绿色之歌,激励着每一个渭南人不断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梦想,让绿色成为这座城市永恒的底色。
来源:合阳县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