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渭南:15分钟,“圈”出美好生活

2024-08-09 10:43:56 作者:王小敏

假设“我”是圆心,15分钟是半径,画出一个圆来,会“圈”进什么呢?那么,“我”告诉你,入“圈”的会有菜市场、超市、电影院、商场、裁缝铺、药店、咖啡馆……

你先不着急羡慕“我”。在陕西省渭南城区,像这样的“圈”子已有20个,活跃着26万人。

工作人员指导市民使用便民生活圈智慧平台。党骁 摄(资料图片)

“我”,是一个啥样的“圈”?

你若问“我”从哪里来?这事还得从2021年说起……

那年5月,商务部等12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进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及试点方案。

“一刻钟便民生活圈”是个啥样子?《意见》是这样描述“我”的:一刻钟便民生活圈(以下简称便民生活圈),是以社区居民为服务对象,服务半径为步行15分钟左右的范围内,以满足居民日常生活基本消费和品质消费等为目标,以多业态集聚形成的社区商圈。后来,又发文对“我”进行了更加详细地表述:

在“家门口”——也就是步行5分钟至10分钟范围内,优先配齐购物、餐饮、家政、快递、维修等基本保障类业态,引进智能零售终端,让消费更便捷。

在“家周边”——也就是步行15分钟范围内,因地制宜发展文化、娱乐、休闲、社交、康养、健身等品质提升类业态,让消费更舒心。

2021年9月,渭南市获批成为全国首批“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试点城市。从此,“我”就在渭南“住”了下来。群众需要什么、期待什么,“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就重点“圈”什么。围绕居民需求发展“一店一早”(便利店、早餐店),补齐“一菜一修”(菜场、“小修小补”服务),服务“一老一小”(老年康护、幼儿托管)。

截至目前,渭南“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分别在临渭区、华州区、渭南高新区落了脚、安了家、扎了根。并且,“我”的兄弟姐妹越来越多,临渭区有13个,华州区有4个,渭南高新区有3个。据统计,“我们”这20个商圈拉动社会投资额8.1亿元,辐射16平方公里,圈内90%以上居民都很喜欢“我们”呢!

智慧洗衣店为“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赋能。吕洁 摄(资料图片)

“我”,能给你带来啥?

15分钟的“圈”子,能给你的生活带来什么?下面,听听“我”的自述——

张侠侠是其中一个“圆心”。

她住在临渭区宏帆广场小区。小区外是银龄金街,这是一条以银发综合服务、健康食品为主导,以健康养老为特色的商业街道。

不想做早餐的时候,她和老伴王忠民就到银龄金街里的爸妈味道粥餐厅,花上八九元点上一份小笼包、两碗玉米糁。有时也会换个花样,要个豆浆和小菜。每天早上,他们吃饱喝饱之后,就会前往中心广场开启他们一天的“幸福时光”。张侠侠和戏友“吼”几声秦腔,王忠民则和棋友“对杀”几盘。每隔两三天,他们还会去宏帆广场的便利店采购水果、牛奶和蔬菜,备足日常所需。

自从“我”来到他们身边之后,他俩又增加了一个新爱好,每天晚上总要去银龄金街的艾喜堂泡泡脚,尽情享受中药理疗“养生宝典”的乐趣。

张侠侠老两口的“一日即景”,只不过是“我”带给众多居民生活变化的一个事例而已。

渭南按照社区商业网点、业态现状、人口结构、消费需求和人均商业配比等实际,着力发展文化、娱乐、休闲、社交、康养、健身等差异化、特色化的生活圈,让居民的日子越过越有滋味。就拿张侠侠老两口居住的宏帆广场小区来说,有关部门借助区位优势,指导商场建设对“我”进行个性化打造,围绕老年人吃、穿、住、用、养等打造了一体化的银龄金街。同时还引进了托育教培机构、康养体验馆等,满足不同年龄、不同层次、不同群体的多样化品质生活需求。

农副产品进社区,惠民便民“零距离”。姚二曼 摄(资料图片)

“我”,能帮你做点啥?

罗凯是15分钟半径上的一分子。

他经营着一家裁缝铺,已有24个年头,位于杜桥商场,现被归拢于杜化社区“一刻钟便民生活圈”。他的铺子主要以修改衣服为主,兼卖纽扣、暗扣、针线、花边等寻常却不好找的小物件。别看这些不起眼的小物件,却能解决群众日常生活的家务难题。

针织厂家属院租住户李怡萱是个“针线小白”,过去只要她的衣服破个小洞、掉了纽扣,这件衣服基本就被打入了“冷宫”。自从她发现罗凯的裁缝铺后,那些“失宠”的衣裤又开始被“宠幸”。李怡萱说:“每次也就花几块钱、十几块钱就能解决这些小烦恼,方便又省心。”

“小修小补”服务对百姓来说是“低频刚需”,对摊主来说,是一种凭手艺吃饭的就业选择。然而前几年,像罗凯这样的“小修小补”店铺因租金、位置等诸多原因,难寻踪迹。自从“我”来了之后,城市的烟火气又升了起来。

“小修小补”虽不起眼,在生活中却必不可少,与群众生活的温馨度和幸福感息息相关。渭南借助“一刻钟便民生活圈”,不断提升城市精细化治理水平,让“小修小补”的从业者扎根在一处处便民服务点,为市民生活提供更多便利,畅通了服务群众“最后一米”。

如果说“小修小补”是因需而归,那么“渭来生活圈”就是应势而来。

“渭来生活圈”小程序里,日用品、电影票、话费充值、燃气交费、水电交费等一应俱全。盛世华府小区居民张爽最感兴趣的就是“渭来生活圈”里的日常用品零售。她头一天在小程序上下单,次日16时左右就可以在小区自提点自提。

渭南按照“缺什么补什么,弱什么强什么”的原则,依托基层治理网格化管理体系,联合街道、社区、物业,引导商户、居民积极参与生活圈建设,实现对圈内数据的定期追踪与更新,不断优化服务、补充业态,归拢合并修鞋、配钥匙、修拉链等各种小门店、小摊位个体工商户,并积极探索智能化、数字化管理,借助5G、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将各项便捷服务向楼栋、向家庭延伸,着力把社区的“小修小补”打造成民心工程、暖心工程,让渭南这座城有高度,更有温度。

“我”,能为你解决啥?

79岁的张建设了却了一桩心愿。

他是临渭区杜桥街道国贸社区的居民,曾向社区建议定期开展老年人健康娱乐活动。现在社区里建成了银发服务驿站,开设了“老年学堂”,教大家书画、舞蹈,还举行知识讲座。

让张建设欣喜的是这里新增了中医理疗、针灸按摩等康养服务项目,他也在义诊医生的建议下进行了针灸艾熏、药膳医疗等康养服务。

其实,像这样的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在渭南还有很多。各街道社区积极发展“嵌入式”养老服务综合体,着力打造银发服务驿站新品牌,联合社会组织、企业力量,实现了资源共享。另据了解,全市目前登记注册的托育机构有88家,解决了不少家庭“一老一少”的难题。

张莉家住临渭区金域华府小区,她把不到3岁的女儿托管在小区门口的红黄蓝成长中心。这里的老师从身体运动、语言沟通、艺术创造、认知与理解等方面促进幼儿全面发展,培养健康、快乐、有竞争力的儿童。该中心有独立卫生间的教室、游戏区、生活区、绘本区,配备了保健室、多功能活动厅,不但破解了诸多家长的“看娃难”,还为孩子们构建了一个快乐健康成长的乐园。

建设好“一刻钟便民生活圈”,是增进人民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的重要举措。渭南遵循“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原则,科学快捷服务“一老一小”,鼓励按照适老化标准建设改造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发展“嵌入式”、标准化的托育机构和托育点,提供全日托、半日托、临时托、计时托等平价服务,满足广大家庭“一老一少”服务需求。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任务。接下来,渭南将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全会精神上来,以群众所需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小切口”推动“大变化”,鼓励社区便利店、超市等网点实现“一点多用”“一店多能”转型,发展社区养老服务、婴幼儿照护服务、特色餐饮等业态,引导社区商业主体拓展沉浸式、体验式、互动式消费场景,让生活“入圈”,让群众幸福“出圈”,着力打造居民“一刻钟便民生活圈”新场景,让辖区居民乐享幸福便利生活。

“一刻钟”,标示着时间的尺度,更注脚着城市治理的温度、人间烟火的气度、美好生活的刻度。“我”,不单是“生活圈”,更是“朋友圈”,希望越来越多的人喜欢“我”、靠近“我”、走进“我”,成为“我”的兄妹,成为“我”的朋友,托起人民群众稳稳的幸福。

来源:渭南日报

责任编辑:樊锐祥

扫一扫分享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