绥德县位于陕北腹地,榆林市东南部,历史悠久,人文荟萃,素有“上郡古邑”“秦汉名邦”“天下名州”之美誉。全县辖15个镇、1个中心、11个社区、339个行政村,总人口35万。
绥德是陕北革命老区,毛泽东、周恩来、朱德、习仲勋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曾在绥德战斗和生活过,是革命先烈李子洲的故乡。习仲勋同志称其为“革命英才的摇篮”,齐心老人家称其为“西北革命策源地”。2021年,郝家桥村被中共中央、国务院授予“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荣誉称号,同年9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来绥考察,在郝家桥村强调:“把郝家桥村建设成为乡村振兴的楷模。”
“农为邦本,本固邦宁”。进入新发展阶段,绥德县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县工作的重中之重,党委政府坚强有力、干部群众同心同德,全县上下共同促进农业高质高效、农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兴旺--关注农业让农业高质高效
绥德县牢固树立“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的理念,将培育特色产业作为推进乡村振兴的首要抓手,通过构建“三区三业”农业发展总体布局(即在无定河沿岸川道区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在丘陵沟壑区发展地方优势产业、在黄河沿岸土石山区发展地方特色产业),大力培育以山地苹果、设施农业、养殖业和小杂粮为主,沙地红薯、红枣、中药材等为辅的“4+X”特色农业产业。
2024年,全县稳定发展山地苹果23万亩,建成红高粱种植基地8万亩,栽植沙地红薯5万亩,设施农业厚积薄发,规模养殖蒸蒸日上。陕北山地苹果高质量发展大会在绥德成功举办、沙地红薯新品种“绥薯1号”成功入选中国薯类品种目录、绥德红高粱成功打开国内知名酒厂大门、“花喜鹊”香瓜和“普罗旺斯”西红柿等新品种果蔬在绥德开花结果、绥德农业产业发展新模式在CCTV频道、陕西卫视、《光明日报》《陕西日报》等各大媒体多次报道……全县30多个区域特色亮、发展潜力大、带动能力强的农业品牌生机勃发,有力推动了绥德“地标农业”的建设进程。
2023年,全县农业总产值达43.72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5147元。2024年,全县完成粮食播种78.56万亩,粮食产量预计21.65万吨,产能稳步提升。
日新--关心农村让农村宜居宜业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乡村振兴就是要把农村建设成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绥德县采取“一村一策”措施,以厕所革命、污水治理、垃圾整治“三大革命”和硬化、绿化、美化、亮化“四化建设”为重点,梯次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从“摆脱脏乱差”向“追求乡村美”迈进。
在建设宜居宜业乡村的同时,积极推进乡风文明建设,让乡村和农民在精神文化上同步美起来、好起来。通过深化“五治融合”,创新推行“说事堂”“有事拨”“代办制”等基层治理服务模式和积分制、清单制、数字化等务实管用的治理方式,其中“说事堂”被中央政法委评为全国新时代“枫桥经验”先进典型,并入选陕西省第四届“十大法治事件”。同时,县上着力巩固提升农村义务教育、医疗卫生、养老保障等民生社会事业,全面推进和美乡村建设。
从基础设施建设到乡村有效治理,从“面子”到“里子”,绥德县的广大农村实现了根本性的跨越发展。
和美--关爱农民让农民富裕富足
“让乡亲们过好光景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初心使命”。绥德县坚持把增加农民收入特别是脱贫群众收入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着力点和落脚点,制定了《促进农村脱贫人口稳定增收的若干措施》,创新推行“35945”防返贫监测和“六专”工作法,大力推广郝家桥村“九个一批”农户精准增收措施,千方百计为脱贫人口拓宽增收渠道。截至目前,全县帮扶措施覆盖率100%,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
2023年以来,全县持续加大政策帮扶,投入各级财政资金10亿多元,全面促进特色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2023年全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5147元,较上年增幅7.8%;全县脱贫人均纯收入达16316元,增幅为16.4%,位居全市第二;全年超额完成106个村集体经济收入“破零”任务,全县村集体收入达到1.14亿元,较上年增加1200万元,其中义合镇薛家渠村、薛家河镇周家桥村和雷家峁村村集体收入突破50万元以上,全县村集体经济百花齐放,不断壮大。
近年来,在特色产业的带动下,全县农业生产总值年均增长4%—5%,特色产业产值占到农业生产总值的50%—70%,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7%—11%。同时,县上通过“春风行动”“零工市场”等载体,服务群众就业创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让农民群众成为新时代的产业工人。
展望未来,绥德县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历次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中、省、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引领乡村全面振兴,奋力开创全县“三农”工作新局面,努力建设榆林南部区域农业示范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