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亿级基金已诞生 高瓴强势杀入 “碳中和”赛道该如何布局?】两会之后,碳中和彻底火了!3月21日,上市公司协鑫能科发布公告称,拟和中金资本合作发起设立一支以“碳中和”为主题的产业基金——中金协鑫碳中和产业投资基金(有限合伙),基金总规模不超过100亿元,首期规模约40亿元。(证券时报)
两会之后,碳中和彻底火了!
3月21日,上市公司协鑫能科发布公告称,拟和中金资本合作发起设立一支以“碳中和”为主题的产业基金——中金协鑫碳中和产业投资基金(有限合伙),基金总规模不超过100亿元,首期规模约40亿元。
随着碳中和目标的提出,我国正式开启传统经济向绿色经济转型的新阶段,转型中催生出一系列新的高成长性业务和热门投资机会,成为PE/VC机构投资的新蓝海。就在日前,高瓴创始人兼CEO张磊也公开表示,推动碳中和,PE/VC大有可为。
证券时报记者采访了解到,在碳中和赛道上,不少PE/VC机构早已“潜伏”其中,但由于早中期的绿色技术企业商业模式不成熟、技术路径不确定性较高,给PE/VC机构的投资提出较高的要求,业内人士认为,政府应从配套激励上支持更多的社会资本流向绿色低碳产业,并健全信息披露机制,提升信息披露质量。
百亿级基金投向移动能源生态
协鑫能科发布的公告显示,设立中金协鑫碳中和产业投资基金(有限合伙)是为了响应国家加快碳中和和新基建的号召,以大湾区、长三角、西南地区、中原地区四地作为重点布局和深耕区域,打造辐射全国的移动能源服务领军企业,助力新一代智慧移动能源生态建设。
该基金通过对移动能源产业链上下游优质项目和充换电平台企业进行股权投资,并借助新能源汽车出行平台实现向充换电平台的导流,完成充换电数据平台的建设,构建全新的移动能源产业生态。
基金总规模不超过100亿元,其中甲方或其关联方/指定实体出资约占基金总规模的51%;乙方或其关联方将负责募集或者通过其旗下产品/自有资金出资约占基金总规模的20%。基金首期规模约40亿元。
未来,中金协鑫碳中和产业投资基金将围绕移动能源生态进行股权投资,主要投向充换电网络、网约车出行平台、智能车辆管理平台、电池资产管理、电池梯次利用等移动能源产业链上下游优质项目。
协鑫能科是国内领先的清洁能源发电及热电联产运营商和服务商,自2019年6月完成重大资产重组后,便专注于清洁能源项目的开发、投资和运营管理,目前,公司已形成包括天然气热电联产、风力发电、垃圾发电等主营业务,连续3年超额完成业绩承诺。公司最新发布的业绩预报显示,2020年协鑫能科归母净利润将超过7.76亿元,增幅超过40.15%,持续保持高速增长。
高瓴强势“杀入”将推专项绿色基金
随着碳中和的发展正式步入快车道,资本开始向其倾注大量目光,高瓴资本打响了一级市场关于碳中和布局的“第一炮”。在3月20日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高瓴资本集团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张磊表示,在助力实现碳达峰与碳中和目标上,市场化的PE/VC机构大有可为。绿色转型成为未来最大的确定性,将有力地引导大量社会资本转向碳中和领域,绿色股权投资正当其时。
记者梳理高瓴资本过往的投资案例发现,不少投资项目都和碳中和息息相关。比如,高瓴资本重仓了国内太阳能多晶硅龙头企业隆基股份,投资了太阳能电站营运商信义能源,以及上游硅料企业通威股份;还投资了新能源上游产业,包括电池、新材料、芯片等行业带来的结构性机遇,对宁德时代、恩捷股份、计算芯片地平线、碳化硅晶片天科合达、平台型芯片公司翱捷科技等都做了布局。
此外,《高瓴资本集团可持续性价值投资影响力报告》显示,高瓴所投企业格力2019年减少碳排放达3000吨;全应科技的“万站互联计划”能实现每年减少3000万吨标煤的燃烧,让工业热能更高效;满帮集团的车货匹配模式2017年为中国节省860亿元人民币燃油损耗,减少碳排放量4600万吨;云端会议服务商ZOOM(US.ZM)减少了个人和公司的碳足迹,使可持续的绿色低碳办公理念和方式得以在全球推广。
3月17日,高瓴产业与创新研究院和北京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共同发布《迈向2060碳中和——聚焦脱碳之路上的机遇和挑战》报告,报告显示,中国实现碳中和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比发达国家更多。提及有哪些挑战,张磊分析,一是我国能源需求尚未达峰;二是工业用能占比高;三是电力供给结构以煤炭为主,转型难度大;四是交通、工业、建筑等部门脱碳技术十分艰巨;五是地区与行业发展不均衡,公平性问题凸显。
因此,张磊认为,在这个时期,应该有力地引导大量社会资本转向碳中和领域,对于投资机构来说,当前正式绿色股权投资发力之时。“我们看到了绿色股权碳中和里面PE/VC投资的时机,我们也希望更多伙伴加入绿色发展的事业。”据了解,高瓴资本已成立了专门的气候变化投资团队,并将推出专项绿色基金。
PE/VC机构早已“潜伏”
两会以后,从钢铁、有色、水泥到环保,“碳中和”概念股成为市场资金追逐的焦点,2月以来,申万钢铁指数已累计上涨20%,位居申万28个行业的首位。此外,在实现“碳中和”的过程中,绿色金融是关键手段,而一级市场的绿色股权投资却是不可或缺的一环。
据记者了解,在一级市场方面,有PE/VC机构早已“潜伏”其中。谈及“碳中和”这个概念,澳银资本创始合伙人、董事长熊钢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太阳系金星是一棵被二氧化碳包裹的行星,地表温度高达400度,是一座名副其实的温室。上世纪80年代,基于地球温室效应的担忧,恐变下一个金星,因此一群美国的环境和天文科学家提出节能减排的理念,这就是碳中和的技术背景。”
熊钢指出,碳中和的投资逻辑主要是能源结构的转化,碳排放效率的改进和通过光合作用增强碳吸收并降低空气中的碳含量。整个产业到目前为止非常成熟,澳银资本在12年前就开始布局,推动了维尔利、东江环保、铁汉生态等公司的上市,反而当下在治水、治污、治气方面都没有看到突破性技术。在新能源、新材料方面可能有局部性的机会,但部分投资机构高举高打,有蹭风口的嫌疑。
盛世投资首席可持续发展官、合伙人姜燕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碳中和目标推动了我国能源结构、产业机构和生产生活方式向绿色低碳转型,在这一过程中,投资机构可以从能源替代、绿色技术创新以及循环经济等方面发掘投资机会。
就在近期,盛世投资发布了碳中和战略声明,承诺在2025年前实现自身运营活动的“碳中和”。声明表示,盛世投资将发掘行业中具备长期投资能力和强产业资源的GP,带动所投基金开展碳排放管理,持续推动投资组合碳减排,引导资本流向促进实现碳中和目标的产业领域。同时,盛世投资将继续加大对绿色技术创新、研发能力强、科技含量高、掌握核心关键技术的企业的支持,发挥投长、投早、投新、投科技的功能,为企业提供资金、资源、人才、政策等协同支持,为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绿色投资需健全信息披露机制
在实现“碳中和”的过程中无疑需要大量的社会资本支持,但是不可回避的一个问题是,早中期的绿色技术企业通常商业模式未完全成熟,技术路线不确定性高,项目风险较大,这给PE/VC的投资提出较高的要求,当前国内专业化的绿色PE/VC机构较少,参与度也较低,成为现阶段中国绿色技术投资的一大瓶颈。
根据基金业协会的统计,目前在协会注册的、冠名为绿色的各类基金共有700多只,但绝大部分投资于绿色上市公司和使用成熟技术的绿色项目,很少有基金涉足绿色技术创新领域。国内的PE/VC 近年来投资热点集中于互联网、生物医药、金融等行业,在绿色技术企业方面的投资规模较为有限。
对此,姜燕认为,正因为早中期投资存在较高的风险和不确定性,所以聚焦和深耕产业的投资机构的优势将会显现。同时,建立ESG体系和符合产业特点的ESG投资策略,一方面识别潜在风险和绿色机遇,并在投后管理中持续改善被投企业的ESG表现,发挥资金和资源优势,帮助被投企业完善商业模式和提升经营水平,从而打造核心竞争力。
“政府应鼓励并引导长期耐心资本支持PE/VC的发展,流向绿色低碳的产业领域和企业。”姜燕指出,政府应该从配套激励上,通过税收优惠、风险补偿、备案绿色通道、绩效评价等多方面给予支持。从信息披露上,建立健全ESG信息披露机制,引导投资机构和被投企业树立ESG披露意识,规范披露标准,提升信息披露质量。
(文章来源:证券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