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星网络发展正当时 中关村科学城“星谷”悄然成形

2021-04-02 09:58:18

卫星网络是未来通信产业发展的重要领域。在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科学城,来自市场和政府的力量正加速凝聚,一个瞄准千亿级产业集群目标的空天产业集聚区已初步形成。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建设高速泛在、天地一体、集成互联、安全高效的信息基础设施。卫星网络是未来通信产业发展的重要领域。据预测,2025年,全球卫星网络接入设备将达2亿台套,市场规模约6000亿美元。

今年1月,《北京市支持卫星网络产业发展的若干措施》发布,将着力建设商业卫星产业基地和星座运控、运营平台。如今,在中关村科学城,创新型民营航天企业如春笋般破土,一个瞄准千亿级产业集群目标的空天产业集聚区已初步形成。

航天领域的新生力量

在位于北京市海淀区北部的一处卫星测试场区,来自民营企业银河航天的通信系统专家们正在做测试前的准备工作。几分钟后,一颗低轨宽带通信卫星过境北京上空,工作人员使用手机连接卫星终端提供的WiFi热点实现了视频通话。

完成这项任务的,正是去年1月16日发射成功的银河航天首发星。银河航天首席技术官朱正贤说,由于目前只有单颗卫星,每次卫星过境能够接收信号的时间还很有限,但随着在轨通信卫星不断增多,用户就可以不间断地接收到信号。

传统的网络覆盖主要以建设基站的方式进行,但地面基站却面临着成本高、覆盖范围小的制约。在此背景下,卫星互联网应运而生。

朱正贤说,过去为人们提供服务的更多是高轨地球同步通信卫星,部署在地球赤道上空约3.6万千米处的轨道上。由于距离太远,制造和发射成本高,信号传输延时高,通信费用也较高,这些因素都不利于大规模应用。

科技进步正在改变全球无线通信的面貌和发展前景,其中近地宽带通信星座(轨道高度为200千米—2000千米)以其全覆盖、带宽大、成本低等优势日渐兴起,成为解决全球网络覆盖的新方案。

在人们印象中,航天事业多由国家队大显身手,为何民营企业也进入到这一领域?“民营商业航天具有灵活、高效的优势,对我国加速低轨宽带卫星互联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航空航天产业处处长艾滨说。

中关村科学城“星谷”悄然成形

自2015年国家鼓励社会资本投资航天领域以来,以商业火箭、卫星为代表的商业航天企业快速增长,目前已超过200家,其中约有90家聚集在北京。

艾滨介绍,北京市结合卫星网络产业现有的基础和空间布局,提出要发挥“南箭北星”辐射引领作用。具体讲,在大兴区建设商业航天产业基地,做强“南箭”;在海淀区建设商业卫星产业基地和星座运控、运营平台,做强“北星”。

作为做强“北星”的关键之举,去年9月,中关村科学城“星谷”建设项目正式发布,即在中关村科学城北区即北清路沿线规划建设空天产业集聚区,打造千亿级的产业集群。

海淀区副区长、中关村科学城管委会副主任林剑华介绍,在中关村科学城北区,集聚了众多科研机构和一大批创新型企业,形成了涵盖卫星研制、地面站与终端设备、卫星测控、卫星运营等的全产业链生态。

“卫星互联网不是一个孤立的产业,未来需要互联网、人工智能、卫星应用等各方面的人才,而海淀区是这些人才成长的沃土。”银河航天联合创始人刘畅说。

据了解,“星谷”建设有近百万平方米的空天产业集聚区。同时,海淀将搭建卫星设计与中试服务平台、卫星测试服务平台、卫星测控运营服务平台,形成强有力的产业服务能力。

此外,海淀为入驻“星谷”的企业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包括产业投资基金,初创期的房租补贴、研发投入补贴、人才公租房等。

政策助力带来强大动力

2020年,北京市将卫星互联网纳入北京新业态新模式培育重点任务,今年1月,北京市经信局牵头出台了《北京市支持卫星网络产业发展的若干措施》,着力解决企业反映的保费补贴、资金支持、空间布局、政府服务等难点、痛点问题。

艾滨介绍,这26条措施是北京市关于支持卫星网络产业发展的专项措施细则,进一步增强了产业链企业发展信心,并将为新型卫星网络建设提供有力的支撑。

这种支撑正在转化成为企业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市、区两级政府部门为我们配备了企业管家,为企业提供管家式服务。一方面,企业在经营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可以及时咨询或求助企业管家;同时,企业管家经常主动为企业推介、解答和争取相关政策,这都提升了企业的归属感和获得感。比如我们在经营发展过程中的一些加急手续,企业管家多次第一时间帮助协调沟通。”银河航天战略合作总经理初肖洁说。

《北京市支持卫星网络产业发展的若干措施》提出,要推出一批协同应用场景。以2022年冬奥会为重大应用场景,推广卫星网络先进技术。推动卫星网络在雄安新区等京津冀智慧城市建设中先试先行,赋能城市全域感知、数字运营和智能决策等。同时,在推动区域协同发展方面,北京将深度对接津冀地区,完善和丰富京津冀区域内全产业链布局。目前,北京市经信局、天津市工信局、河北省工信厅正在进行“京津冀区域产业协同发展规划”编制工作,三地的资源禀赋、区位优势、产业布局将在下一步的规划里体现。

“尽管已经取得了诸多研发成果,但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目前,民营企业从事火箭、卫星研制,大都处于创新发展的初期,距离大规模产业化、批量化生产还有一段路要走。”中关村科学城管委会产业促进二处处长何建吾表示。

在朱正贤看来,商业航天属于快速发展的新兴行业,门槛高、投资大,比多数产业更容易受到政府监管和行业政策的影响。他建议政府提前规划把控总体在轨卫星数量,加大低轨卫星发射扶持力度,充分调动和发挥民营企业的力量与优势,进一步增强我国空间信息应用产业的全球竞争力。

 

扫一扫分享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