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大宗商品“涨声”背后的终端成本风险

2021-04-23 09:53:23

证券时报头版刊发评论文章称,2020年末,铁矿石期货主力合约价格突破1000元/吨大关,一度引发市场极大关注。然而近日,铁矿石期价站上1110元/吨历史新高,惊叹之声已经寥寥。

一年多来,对于大宗商品市场的异常表现,市场似乎已见怪不怪。沪铝期货价格从逾11000元/吨涨至18000元/吨上方,近期包括动力煤、铁矿石在内众多黑色系商品创下阶段性或历史性新高,大宗商品市场受疫情影响带来的蝴蝶效应直接、明晰。钢铁、电解铝等此前一直被诟病的传统行业,也因盈利丰厚,被冠以“顺周期”概念而受到市场追捧。

上游狂欢之余需要看到,目前中下游企业的成本压力已经凸显,涨价潮恐逐级向下传递。我国3月份经济数据显示,生产价格指数(PPI)大幅跃升至4.4%,消费者物价指数(CPI)也同比抬升0.4个百分点。海通证券分析,3月份PPI的回升主要由大宗商品涨价带动,生产资料价格同比飙升至5.8%,生活资料价格同比仅转正至0.1%。从行业分类看,涨价幅度较大的几乎全部集中在上游原材料相关领域,下游终端消费需求相关领域没有明显的价格上涨。

不过近日,宝洁、可口可乐、金佰利等跨国消费巨头纷纷公布旗下商品的涨价计划,原因皆指向包括包装纸、铝罐在内的成本端。

日前国家发改委在新闻发布会上指出,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和全球通胀升温,是全球经济逐渐复苏、供需关系短期调整、流动性宽裕以及投机炒作等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具有修复性和阶段性特征。大宗商品供需两端并没有出现整体性、趋势性变化,其价格不具备长期上涨的基础。

不可否认,目前国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的主要原因,包括市场对供给端受限的炒作,如煤炭行业安全监察等导致产能缩减,又如钢铁在限产减排政策影响下,高炉开工率大幅走低,对价格起到推高作用。在我国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重大战略决策推进下,包括钢材在内的大宗商品供给端压缩预期增强,或也将使得市场供需格局持续趋紧。

上游商品涨价难续,但大幅降价短期或也难实现。产业链上成本压力转嫁的规律不可逆,“涨声一片”背后,尤需警惕终端商品成本风险。

扫一扫分享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