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世界各国经济遭遇重创,为缓解疫情造成的经济下行危机,各国政府纷纷出台一系列经济促进政策。我国在实施严密的隔离防疫措施后,经济在短暂停摆后快速复苏,股票市场随之回暖。与此同时,我国资本市场并未停下前进的脚步,新《证券法》正式实施,创业板实施注册制试点,新三板转板制度发布,改革持续深化。
公募基金行业在经历了二十余年的规范化发展后,已经成为了金融机构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主体。2020年,得益于股票市场的上涨,投资者借“基”入市热情高涨,公募基金特别是权益类公募基金受到人们追捧,全年新成立的公募基金数量达到2275只,继续运营的基金数量超过1.1万只。同时,公募基金的资产管理规模再创新高,至2020年底已超过20万亿元,较2019年增长36.5%。公募基金凭借其专业的投资能力,为投资者提供了专业化的理财服务和分散风险的渠道,越来越多的投资者选择以基金的途径参与权益市场的博弈。
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民生财富管理研究中心通过科学全面的研究,对我国公募基金行业的发展情况和业绩表现进行系统性梳理,研究成果《2021年中国公募基金研究报告》于日前由经济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报告以股票型公募基金作为重点研究对象,以万得全A指数作为业绩比较基准,深入分析了基金的业绩、选股择时能力、业绩持续性等内容。
从收益表现来看,2003~2020年,股票型基金的累计收益率是大盘指数的3倍,在近三年和近五年,其收益也显著高于大盘指数。从风险调整后收益表现来看,股票型基金在承担同样的风险时,能够取得高于大盘指数的风险调整回报。因此整体来看,股票型基金的业绩要优于大盘。
对于投资者而言,选择一只优秀的基金是他们投资成功的关键,而影响基金业绩的因素主要可以分为选股能力和择时能力。报告首先以股票型公募基金产品的数据为主线展开研究。分析发现,近五年(2016~2020年)有32%的基金产品具有选股能力,有11%的基金产品具有择时能力。相较选股能力,具备择时能力的基金产品数量更少。
基金运作过程中,基金经理作为基金管理的核心人物,在各个环节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报告通过将同一基金经理管理的不同基金产品的业绩进行拼接,以分析基金经理层面的选股与择时能力。研究发现,分别有49%和21%的在职和离职的基金经理具有显著的选股能力;分别有12%和11%的在职和离职的基金经理具有显著的择时能力。值得一提的是,报告发现基金经理的选股和择时能力呈现出负相关关系,即基金经理的选股能力越强,其择时能力越弱;而择时能力越强的基金经理,选股能力越弱。
此外,报告还探讨了公募基金的业绩是否可以持续。以三年为排序期,检验结果显示,过去收益率较高的基金在未来一年有较大概率继续获得较好的收益,过去收益偏低的基金在未来一年有一定概率仍然收益不佳。同时,过去三年夏普比率排名靠前或靠后的基金在未来一年有较大概率仍然排名靠前或靠后。因此,公募基金风险调整后的长期业绩能够作为投资者选择基金时的重要参考依据之一。
《2021年中国公募基金研究报告》通过定性的归纳总结和大量的数据分析,力求以客观、独立、深入、科学的方法,对我国公募基金行业的一些基础性、规律性的问题做出深入分析,使读者对公募基金行业整体的发展脉络有一个全面而清晰的认识,加深对公募基金发展现状的理解,同时也为关注公募基金行业发展的各界人士提供一份可以深入了解公募基金的参阅材料。
民生财富管理研究中心依托于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由中国民生银行捐建。主要研究领域包括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共同基金、对冲基金、阳光私募基金和金融衍生品市场等,以及互联网金融、利率市场化等现阶段热点问题。旨在运用先进科学的量化研究方法,通过理论结合实践,分析研究众多金融市场的产品和投资策略,搭建学术研究和金融业界交流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