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版”天气期货进入研发阶段 为天气敏感型行业“上保险”

2021-06-17 09:57:14 作者:马爽 张利静

天气期货非实物期货,在国际商品市场已不是新鲜事物。随着我国农业、能源、旅游、零售等天气敏感型行业逐步发展,国民经济运行中天气避险需求也持续增长。中国证券报记者日前从郑州商品交易所(以下简称“郑商所”)了解到,目前中国版天气期货正处于大力研发阶段。

从期货服务实体经济的角度看,天气期货有望为多个行业“上保险”。从国际经验看,其对农业生产尤其起着重要作用。

满足各业态需求

多年来,业界一直呼吁推出中国版天气期货。近日,郑商所和国家气象信息中心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国内天气期货迎来第一只“靴子”落地。在此框架下,双方将充分发挥各自专业优势,全面启动天气指数编制与应用、天气衍生品研发上市、“期货+气象”复合型人才培养等系列合作,为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贡献更多智慧与力量。

该期货品种可溯源至上世纪90年代美国期货市场初次将气温转变成可交易的商品。1999年,芝加哥商业交易所(CME)将天气衍生品升级,在全球首先推出了交易所交易的天气期货和天气期权。

当时,有人预测称,天气的好坏不仅是个环境问题,也是一个主要的经济因素。在上世纪90年代的美国,属于天气敏感型行业的规模至少1万亿美元。

“海外天气期货发展初期,大多数用户是能源公司。在暖冬里,消费者不会大规模增加能源采暖,能源公司将产生较大的储能成本,往往卖出天气期货获取收益,弥补未来天气变暖带来的储能成本增加风险。此后,农业、旅游业、餐饮业等领域也发现了天气衍生品风险管理的价值,也加入衍生品交易,提升天气风险管理能力。”新纪元期货研究所所长王成强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

“我国幅员辽阔,自然条件复杂,极端天气和气象灾害有季节性特征,也有突发性,威胁人们正常的生产生活。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风险管理创新工具,而我国各业态需求基础将决定国内天气期货远期发展前景。”王成强表示,天气风险管理是农业、能源、电力、服装生产、饮料及冷饮等众多对天气敏感型的第一、第二产业的需求,也将是滑雪场、旅游、交通运输等第三产业的需求。

为农业带来避险价值

值得一提的是,在天气敏感型行业中,业内人士尤其看好天气期货为农业带来的避险价值。

“通过对天气本身的数据进行交易,能够帮助化解天气市中农产品价格的波动风险。比如,当前美国天气预报降雨量偏少,对农产品价格利多,在做多农产品价格的同时,就可以通过做多降雨量来对冲天气变化的风险。”一德期货农产品分析师孙超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农产品价格看供给,而供给很大程度上又取决于天气,因此天气是农产品价格最重要的影响因素。

天气期货和农业相关保险在农业避险作用上有何区别?

“天气保险类产品是承保被保险人因天气变化所致经济损失的特殊保险,承保形式和种类多样,但费率偏高,个性需求差异也大,往往针对更大风险、更低可能的天气事件。而天气期货衍生品则可以标准化对冲中低风险、高可能性的负面天气事件,参与门槛低,也可以规避商业保险管理成本、道德风险等问题。此外,天气期货衍生品工具,投机需求和避险需求相得益彰,将促进天气保险类产品的发展。”王成强分析。

孙超表示,农业相关的保险更多还是针对与价格相关的指标,如价格险和收益险;而天气能够直接决定产量,可以作为现有险种的有益补充。

从资产配置角度而言,王成强认为,我国天气期货的推出将丰富国内衍生品序列,也将是国内经济高质量发展过程中的需求和产物。从微观操作角度考虑,天气期货与上述行业经济活动有风险对冲价值,也可能丰富资产配置标的选择,丰富金融市场对冲套利空间。

扫一扫分享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