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公募基金行业竞争加剧及市场持续震荡,基金经理离职潮仍在持续,年内离任基金经理接近200位,创近六年同期新高。其中中小型公募人才压力更大,基金经理流失持续加速。
年内已有200位基金经理离职
数据显示,截至8月15日,2021年以来,已有来自100家基金公司的195位基金经理离职。对比历史同期来看,今年的基金经理离职数量仅次于2015年,处于历史第二高位水平。
2015年同期,共有228位基金经理离职。而在2016年至2019年同期,离任基金经理数量分别为97人、105人、111人、142人。即使在基金经理变更异常频繁的去年,同期也仅有170位基金经理离职,涉及88家基金公司。对比来看,今年以来离任基金经理数量同比增加14.71%。另据数据显示,2020年共有257位基金经理离职,涉及106家基金公司,8月份刚过半,今年离职的基金经理数量已达去年的七成之多。
下半年以来基金经理离职按下加速键。自7月份以来已有58位基金经理离职,涉及46家基金公司,离职的基金经理数量占全年的三成。8月份以来已有18位基金经理离任,平均每天有至少一位基金经理离职。
从公告披露的基金经理离任原因来看,以“个人原因”及“个人发展原因”为主。华南一位基金公司人事部人士表示,“个人原因”通常包括“公奔公”“公奔私”“业绩不佳未通过考核”,以及公司治理问题等。
他表示,2021年公募半程排名赛告一段落,上半年的成绩会影响到基金经理接下来的去留。“一方面,业绩较好的基金经理可能会趁着‘高光时刻’跳槽,前往自己更心仪的平台。不难发现,最近离职的基金经理大多来自中小型基金公司,一些业绩确实不错的,可能主动去或被挖去更大的公司。”
上述公募人士表示,对于基金经理而言,离职也并非都是主动所为,不少基金经理的离任或受业绩考核等因素的影响。今年上半年的结构性行情对基金经理形成考验,下半年持续波动的市场更是拉大主动权益基金的业绩差距,部分基金经理“踩点”失误导致业绩垫底。随着公募行业竞争日趋激烈,基金经理优胜劣汰将成为常态。
沪上一位基金经理表示,有些基金经理离职或是为“奔私”。近两年来市场环境向好,公募基金高管和基金经理“奔私潮”再起。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信息显示,不少高管和基金经理离职创业,成立私募基金。
中小基金公司人才压力大
基金经理流失持续加速
从基金经理离职涉及的基金公司看,整体仍然以中小公募居多。今年以来新华基金和北新瑞丰基金分别已有6位基金经理离职,并列成为今年以来基金经理离职数量最多的基金公司,银华基金、嘉实基金、前海开源基金、国投瑞银分别有5位基金经理离职。
由于嘉实基金和银华基金均为头部公司,旗下基金经理均有50位以上,相比基金经理的总数,基金经理离职率并不高。相比而言,北信瑞丰和新华基金等中小基金公司基金经理变动率较高,尤其北信瑞丰旗下基金经理变动率已高达50%。
近期一家个人系公募连续发布公告,总经理、基金经理因个人原因离职。该公司成立两年以来,处境较为艰难。截至2021年二季度末,公司旗下唯一一只混基的资产规模为0.52亿元,这也是该公司的总管理规模。
8月10日,鑫元基金发布公告显示,鑫元安硕两年定期开放债券原基金经理王海燕因岗位调整离任,之后将转任研究员工作,这样的变动路径,在行业中也甚为鲜见。
深圳一家中型公募市场部总监表示,近三年来公募基金行业竞争日趋激烈,渠道门槛不断增高,渠道在推介新基金时更加青睐明星基金经理、优秀的过往业绩、清晰的品牌辨识度。另外部分公募基金大佬创业成立的新基金也公司也因“流量明星”效应迅速做大规模和影响力,但这却成为很多中小基金公司翻不过去的一道“高墙”。
一位大型券商基金评价中心主任表示,基金公司开始注重内部人才的培养,这两年通过事业部、股权激励等手段凝聚了一部分核心人才,部分人才甚至从私募流向公募。但是,多数公司基金经理培养机制仍有待完善。该基金评价中心主任说道,具备培养机制和环境的大型基金公司应更加注重内部人才的培养,“老人带新人”,避免青黄不接的现象出现。
事实上,随着越来越多基金公司推行员工持股计划,明星基金经理升任公司高管已成为基金行业的新浪潮。继张坤、刘彦春之后,明星基金经理萧楠近期也被提拔为公司副总经理,成为“绩优则仕”的最新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