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世界了解真实的中国

2021-09-01 14:47:10

2019年11月,李洹在法国巴黎举行的“法中企业沙龙年会”上发言。

2003年9月,土生土长的西安小伙李洹步入法国里尔第二大学的校园,在这里开启人生新的阶段,学习工商管理专业。

1964年1月27日,中法建交。在当时,法国媒体甚至形象地将之称为“外交核爆炸”。几十年来,中法之间达成诸多“敢为人先”的合作。李洹对法国印象不错,刚到的时候,他感受到了这里的善意和友好。

然而,当正式进入大学课堂后,李洹才意识到一些法国学生和老师对中国的偏见与抵触,这令他惊诧不已。

那时起,李洹的心底便有颗种子发了芽——要发出自己的声音,努力展示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让更多外国人了解真实的中国。

讲述生于斯长于斯的中国

“一些外国媒体对中国的报道并非是‘百家争鸣’,原本就是带着傲慢、戴着有色眼镜在看中国。许多法国人对中国很友好,也很喜欢中国文化。但也有一些民众被带有偏见的新闻误导,因此对中国有误解。他们中的许多人甚至从来没到过中国。”李洹说。

读高中的时候,李洹就对演讲很感兴趣。在法国留学期间,他担任过大学生创业俱乐部的主席,常与不少法国同学在一起谈论创业想法,举办各类活动,还因此获得过法国财政部颁给学生组织的“特别贡献奖”。法语流利、又广泛参与了不少学生活动,当又一次面对一些法国民众对中国的误解时,李洹决定站出来发声,站在中国留学生的角度,向更多的法国人介绍真实的中国。

“摆事实、讲道理,用基本的逻辑和基本的事实去消除偏见。”李洹说,这让他在法国的学业生涯更多了一份使命感。校园里、社区内,甚至是在公园的长椅旁、派对的餐桌边,若是碰到对中国带有偏见的言论,他都会站出来说两句,向对方展示中国的图片、视频,讲述他生于斯长于斯的中国。

“事实胜于雄辩,我们与家人在国内的生活点滴,其实都记录着国家日新月异的发展轨迹。有些人企图‘妖魔化中国’,我们留学生不答应!”李洹说。

维护民族尊严是使命

2008年,北京奥运火炬传递开始后,受到部分法国媒体恶意攻击。李洹和中国留学生同学坐不住了。

白天,他上学、打工,到了晚上就开始准备资料、写邮件,发给当地媒体和议员,指出报道里的错误论断在歪曲事实。他还印发了许多传单在各大高校发放,让当地一些不明就里的学生能够识别不实报道,看到事情真相。

那年的3月下旬,李洹受邀参加了法国电视二台的《仲裁人》电视辩论,用自己出色的表现赢得了辩论对手的尊重。“还是那句话,‘摆事实、讲道理’”,李洹回忆,那场电视辩论结束后,有不少法国观众表示:“终于听到了中国人的声音。”

中国在法留学生也联合起来,准备4月19日在法国巴黎共和国广场发表公开演讲。李洹是活动发言人之一。“对于我们留学生而言,绝不能允许别人污蔑、伤害我们的祖国。我们必须做点什么,维护民族尊严是使命。”

李洹和中国留学生甚至在邮箱中收到了恐吓信,对方扬言会对李洹和他的同学施加报复,可这并没有吓退他们。“我们尽力做好了防范措施,保护好自己非常重要!”李洹说,他当时曾想到过最坏的结果,但他与同伴仍旧义无反顾,无人退缩。

一次次讨论过后,大家最终将“支持北京奥运、反对媒体不公”确定为演讲主题。

“奥运是一座桥,我们的行动目的是反对一些法国媒体的不公报道,表达我们中国留学生的态度和精神。”李洹那天的演讲,打动了现场许多中国留学生,也令不少法国人感到震撼。

“了解不同文化的我们,希望成为中法两国人民的一座桥梁、一个信使。”李洹说。

展示一个蓬勃发展的中国

如今,李洹是法国陕西联合会会长、法国唯勤国际有限公司总裁,他致力于为中法两国企业的商贸合作搭建桥梁,也在不断向外介绍陕西文化,介绍千年古都西安。“外国人了解了陕西,也能够了解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价值与内涵。了解这条曾见证过东西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交流、交融的通道,可以更好地帮助外国人了解‘一带一路’的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李洹说。

与此同时,面对偏见勇敢发声、向外讲述一个真实的中国,仍旧是李洹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从2020年到现在,面对一些西方媒体借新冠肺炎疫情抹黑中国,李洹在领英等社交媒体上再次活跃了起来,逐一驳斥诋毁污蔑中国的不实信息。其中不少动态的浏览量非常可观,吸引了许多粉丝关注。

“真正的英雄,不是超人,并不会飞,没有特异功能,没有爆衫肌肉,这些中国医生只是普通人,每天在履行着自己的使命。他们是全人类的英雄!致敬!”这是去年2月,李洹在社交平台上发布的一条动态,其中配有一组中国医护人员正在一线战疫的照片。这条动态的总浏览量近30万,许多外国友人评论留言,表达了对中国医护人员的敬意。

“我的许多外国朋友称赞中国的医生、护士们了不起,参与筑牢防疫战线的每个人都很了不起。”李洹说。

对于如何让外国民众在今天更好地了解中国,李洹认为,广大海外学子可以持续发挥作用,其中的每一个人或许都会成为当地民众认识中国的窗口。“如今,走出国门的中国留学生越来越自信,具有对祖国极强的热爱和归属感。他们敢于自信地表达与发声,展示出一个蓬勃发展的,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李洹说。

扫一扫分享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