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旅途中,我们会邂逅许多人,有些擦肩而过,有些行同路人,有些一见如故,著名钱币收藏家张振龙先生,在我的朋友圈里属于后者。
提起张振龙的名字,钱币收藏界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张先生之所以声名赫赫,不仅因为他收藏的古钱币价值连城、数以吨计,是名副其实的“有钱人”,更重要的是他创办了《中国钱币界》杂志并担任总编,被海内外誉为民间钱币专刊的一朵奇葩。近二十余年来,他专注于红色货币的收藏和研究,可谓成果颇丰,倍受业界关注和青睐,赢得多家专业机构和同行的高度赞誉,先后被聘为渭南师范学院东盟博仁财经学院兼职教授、张家港市钱币学会特邀顾问、西安市收藏协会“钱币研究院”名誉院长、青岛市钱币收藏协会顾问、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艺术品鉴定中心专家组成员,荣获“纪念陕西省收藏家协会成立20周年收藏成就奖”。
(一)
初识张振龙先生,源于一场学术活动。2021年年初,在开元通宝发行1400周年之际,西北政法大学法治学院与西安云德律师事务所联合主办“金融•法治•文物——暨开元通宝发行1400年”学术沙龙,30余名来自金融界、法治界、文物界以及高校的专家学者出席,我本人受邀参加。座谈期间,有一位身材高大、气宇轩昂的老先生发言,他质朴无华、饶有风趣、谈吐不凡,引起了我的注意,经了解此人就是西安高陵钱币博物馆馆长张振龙先生。
张振龙,字忠锴,号龙泉、壬辰、辰龙, 1952年正月生人,西安高陵人氏,自上小学开始,课余时间喜好玩“麻钱”(即古铜钱)。1968年10月初中毕业返乡,1970年4月入职高陵县百货公司任营业员。因他本人参加工作前曾参与多项社会活动和当地公社工作积累了一定从业经验,1970年6月初便被抽调至县百货公司专案组协助侦破一起盗窃案,后随专案组进入军管组(政法组),1973年10月调入公安机关,197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公安、政法战线工作至2012年2月退休。工作期间,他受党的教育和先进思想熏陶,恪尽职守,不辱使命,勇于开拓,成绩突出,曾先后分别荣获公安部和西安市五部委嘉奖。
作为钱币收藏爱好者,他平时充分利用节假日等业余时间涉猎社会科学及政治、历史、经济、货币知识,主攻史学和钱币学,于1992年9月申办了“西安高陵泉苑钱币商店”,同时创办了民间钱币交流小报——《泉友之桥》(全年4期,2006年改为《龙泉钱币》先后发行60期)与全国各地泉友进行交流购换,增加了藏品,积累了资金,为后来创办钱币博物馆奠定了基础。
1993年10月,经过充分筹划准备,他发起成立了“西安高陵钱币学会”,并任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是西部地区10多个省份唯一一家县级学会。该学会成立后,随机筹备建立钱币博物馆。原打算公办民助,但终因多种因素制约,未能如愿。尽管如此,筹办期间,张振龙先生组织藏友提供的藏品,曾先后在高陵、临潼、黄陵、西安、户县等地举办了10多次钱币展览。此后,他不等不靠、联手钱币藏友,自筹资金,克服种种困难,于1997年3月28日完成了西安高陵钱币博物馆组建,并于当日正式开馆迎宾。该馆展出的钱币藏品,浓缩了中国古钱币从铸造、流通以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社会发展历史,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2012年,陕西省、西安市两级文物部门审定确认该馆为陕西省(西安市)非国有钱币博物馆,同年被西安市文物局列入市百馆建设中唯一非国有钱币博物馆。2016年经省文物局向国家文物局申报备案,被国家文物局公告为全国非国有金融钱币类七个博物馆其中之一。2020年在“最具中华民族特色博物馆”评选中被中国名优产品推广协会等四家行业组织授予“优秀示范单位”。该馆至今已对外开放25年,接待海内外参观人数达30余万人。
(二)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铸造金属货币的国家之一,是最早发明纸币的国家。中国钱币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从最开始的贝币、布币、刀币,到秦半两、五铢钱,再到开元通宝、纸币交子等,中国古钱币伴随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循序发展,一步步走向成熟,其中所孕育的文化营养,取之不尽,用之不绝,置身其中,受益无穷。
张振龙先生自少年时起,就喜好收藏“麻钱”,尽管当时家境贫寒,但凡他手中有零钱,就会奔波于田野阡陌、乡间村落,寻寻觅觅。还在上中学时,人们把古钱当作“四旧”对待,而他执著地把潜心收集来的数百枚古币藏匿起来,也就是这百余枚古币,启迪了他钻研各类知识的欲望,也为他后来的收藏事业打下了良好的理论基础。
1968年初中毕业后走向社会的张振龙,更加热心自己的钱币收藏工作,并且暗下决心,一定要在钱币收藏及研究方面有所作为、有所建树。为了弥补自己未上过大学学识浅薄的缺憾,他在劳动、工作之余,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如饥似渴地学习有关文史、考古方面的知识,每天无论下班回家再晚再累,吃过晚饭后,他都要坐在自己的书房里,面对着一堆堆钱币,不厌其烦的查阅相关资料,进行分类考证,如痴如醉的徜徉在自己喜欢的钱币收藏与整理驿道上,这不仅缓解了他工作一天带来的疲劳,而且通过凝聚在一枚枚古钱币上的文化熏陶,使自己的心灵得到了净化,对人生的理解也随之升华。
1987年夏天,张振龙出差到乌鲁木齐,当他偶然在书店里看到自己寻觅已久的《中国钱币大辞典》就陈列在书架上时,欣喜若狂、激动不已,当即付款购书,捧在手里爱不释手,生怕别人来抢。当时他的月工资只有42.5元钱,而这一本辞典的售价却为65元。
参加工作以后,他经常有机会下乡,这为他提供了更多寻访古钱币的机会。到上世纪80年代初期,他已经拥有了近千枚各类古币。受他的影响,老婆、儿子、儿媳也都对古钱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全家人省吃俭用,收集收藏古币。四十多年来,经他收集整理的古币有10吨之多,品种达3600多个。受他的影响,儿子张宏幼年步入泉坛,现已成为钱币收藏界公认的专家,出任西安公博钱币鉴定公司法人、西安大唐西市钱币文化交流协会会长。
张振龙先生从一名对收藏古钱币感兴趣的懵懂少年,到现在成为对中国古钱币收藏与研究领域颇有建树的大咖,他爱“钱”如命,数十年如一日,是钱币收藏界从民间自学成才的一朵奇葩。
诗人约翰生说:“成大事不在于力量的大小,而在于能坚持多久。”张振龙先生把对钱币收藏的爱好作为自己毕生的事业,锲而不舍、持之以恒,甚至有点入迷忘我,正是这种“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成就了他的追求。
(三)
谈及钱币收藏的历史,张振龙曾感慨地说:“一枚钱币就是一段历史,对于收藏者而言,钱币除了具有经济功能外,还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艺术欣赏价值,我是从学习的角度出发来收藏古币的。”他认为,通过钱币收藏,对其人生最好最大的影响是陶冶了性情,增长了历史知识,强化了社会责任感。
2009年退居二线期间,张振龙先生被《收藏界》杂志聘为钱币栏目编审,2013年他与该杂志达成独立创办《收藏界•钱币》专刊协议,同年8月创刊为双月刊,2015年更名为《中国钱币界》杂志,海内外公开发行、近百位知名专家着力打造、上万名热心读者倾情支持,与海内外知名艺术品拍卖机构、收藏协会、钱币博物馆紧密合作,由全国各地数千位藏友组成通讯员、市场调研员队伍。目前承担组稿、发行、广告任务的该刊记者站、联络处、经销商遍及全国百余个大中城市及千余个小城市和区县。该杂志自公开发行以来,得到了国内外众多业内组织、机构、团体及名家、大腕的鼎力支持,通过各种渠道共发行杂志数十万册,为海内外钱币爱好者提供了备受欢迎的钱币文化交流平台。
近年来,张振龙先生在收藏与研究红色货币之余,还撰写发表钱币论文100余篇,其中《记数五铢及钱币上数的探索》一文,填补了国内古代五铢钱币上记数领域的研究空白,并首次对外宣布古代五铢钱币上的记数“一至十”的庐山真面目。他的事迹被收入《全国政协委员风采录》,个人的辞条被载入《中国收藏家大辞典》、《中华人物辞海》、大型历史文集《奔向2000年》、《全国政协委员风采录》(陕西卷)等典籍。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陕西电视台、西安电视台、《收藏》杂志、《中国文物报》、《陕西日报》、《陕西书画艺术交流报》、《西安晚报》等二十多家新闻单位均作过专题报道。
如今您若走进张振龙先生的家,随处随地都可以看到一堆堆、一袋袋的历代钱币,让人无时无处不感到浓浓的历史文化气息。博物架上,一件件传世的珍宝与藏品,各具形态、古朴典雅,让人在观赏的时候,大有学识粗浅而不足以解读与品味其中深邃历史文化内涵之感,更惊叹于张先生对古代复杂纷繁的钱币知识竟然会掌握得如此扎实、透彻与全面,让人不得不产生由衷的敬意与钦佩,受到极大的震撼。
时下的张振龙先生,是名副其实的有“钱”人。经过四十年的收藏与积累,他的钱币藏品已囊括了华夏钱币约4000多年的历史,无论从其商品价值或是学术价值判定,都是难于估价的。然而现实生活中的他,乃至他的全家,至今依然过着十分简朴的生活。他不遗余力为藏品的丰富和档次的提高而积极运作,无论是每次出差、走亲戚、还是访朋会友,他自己宁可节衣缩食,甚至借钱贷款,也决不放过任何一次收集藏品的机会,因此朋友们幽默地称他是最有“钱”的穷人。
无论有钱与否,张振龙先生是一位对社会有用之人,是一位备受同行赞赏之人,更是一位令人尊敬之人。“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作为一位民间收藏家,年逾古稀的张振龙先生,至今依然活跃在钱币收藏与研究的舞台,这个舞台位于毗邻十三朝古都西安北侧的高陵县。这是一个美丽的西北小城,民风淳朴、文化积淀深厚,张振龙先生的钱币博物馆是这座小城展示对外形象的闪亮名片,年复一年吸引着海内外游客纷至沓来,您若有空徜徉其间,相信一定不虚此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