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在去年低基数基础上,财政收入出现两位数恢复性增长,但2020年和2021年两年财政收入增速平均数依然是个位数。
近些年来,地方财政自给率指标总体呈现下滑势头。地方财政自给率,即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占一般公共预算总支出的比重,是衡量地方财政可持续性的指标之一。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公共收入研究中心副主任梁季告诉第一财经,1994年以来,全国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占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重整体呈现下降态势,多数年份保持在50%以上,1997年最高,达66%。2014年以来,该占比持续下降,2019年降至50%以下,2020年仅47.6%,降至1994年以来最低水平,较2014年阶段性峰值下降11.2个百分点。2021年回升至52.6%,与2017年水平相当。
梁季分析称,近些年财政收入增速低于支出增速,再加上2014年营业税改增值税后,地方失去了营业税这一主体税种,这是导致地方财政自给率持续下降的一大原因。预计2022年地方财政自给率比去年有所下降。
受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冲击,财政收入增速开始放缓,尤其是2014年以来,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叠加减税降费规模逐步加大,财政收入基本告别了此前两位数高增速,进入中低速增长轨道。2020年受疫情冲击,财政收入更是罕见出现下滑。
随着2021年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成效,经济稳步复苏,2021年在去年低基数基础上,财政收入出现两位数恢复性增长,但2020年和2021年两年财政收入增速平均数依然是个位数。
与近些年财政收入增速逐步放缓不同,教育、社保等民生和债务支出有增无减,为了对冲经济下行压力,2008年以来中国一直采取积极财政政策,保持一定支出强度是其中一大特点。地方收入增长乏力,但刚性支出保持增长,最终使得地方财政自给率趋势性下降,地方财政收支矛盾不断加大,财政可持续性挑战加大。
根据2022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本级收入预计为115260亿元,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预计为231055亿元,2022年地方财政自给率预计约为49.9%。这相比2021年地方财政自给率有所下滑,处于历史较低水平。今年前4个月,受增值税留抵退税加快和疫情等冲击,地方财政收入出现下滑。
具体到31个省份,财政自给率差异较大。2021年上海财政自给率最高,达92.2%;北京位居第二;广东、浙江、江苏、天津、福建、山东财政自给率均超60%。这些地方均属于东部地区。东部地区经济发达,财政实力强,财政自给率相对较高。
有22个省份财政自给率低于50%,其中11个省份低于40%。财政自给率较低的地方主要集中在中西部、东北等经济欠发达地方,这些地方财力相对较弱,而支出压力不减。
如果再细分到地级市层面,地方财政自给率差异更大。根据中泰证券研究所数据,2021年杭州市财政自给率最高,为99.75%。
由于最终地方需要做到财政收支平衡,地方财政收不抵支部分,主要靠上级政府尤其是中央财政转移支付、调入结转结余资金和发行地方政府债券筹资等来解决。
为了支持地方“保基本民生、保工资、保运转”和落实减税降费,促进区域均衡发展,近些年中央财政加大对地方转移支付力度,比如今年这一资金规模逼近10万亿元。各省也加大对基层转移支付力度,兜牢基层“三保”底线。
为了增强地方财政可持续性,目前中央除了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外,还正在健全地方税体系,比如此前确定将50%增值税划归地方,并计划后移消费税征收环节并稳步下划地方等。另外,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推进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工作的指导意见》,通过推进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来确保各级财政运行稳健、保障有力、长期可持续。(来源:第一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