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艺”作为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时期创办的第一所培养抗日文艺工作者和革命文艺人才的高等学府,被誉为“新中国文艺的摇篮”,培养了许多优秀的音乐家,创作了大量经典的音乐作品,特别是在用文艺团结群众、服务革命战争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历史性贡献,在中国革命史和音乐发展史上,树立起了一座座丰碑。“鲁艺”自创立之日起,便犹如一座灯塔,指引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文艺运动方向,用文艺之笔在中华大地上书写了一个又一个革命传奇。
历史的机缘是非常神奇的。中国音乐学院与“鲁艺”的深厚渊源亦是如此。中国音乐学院于1964年在周恩来总理的倡议下成立,首任院长安波先生、副院长马可先生是从“鲁艺”走出来的;1982年中国音乐学院复建后的首任院长李凌先生,是“鲁艺”培养出来的;同时,李凌先生也曾担任“中央乐团”的首任团长。当前,中国音乐学院现任院长李心草教授与李凌先生有着同样担任中国音乐学院院长和执掌中国国家交响乐团团长的职务经历。更令人激动的是,今天,李心草院长将接过冼星海先生的“红色指挥棒”,在鲁艺成立85年之际亲自执棒奏响荡气回肠的红色之歌。这些机缘,将中国音乐学院与“鲁艺”紧紧联系在了一起,今天我们来到“鲁艺”, 可谓是一次地地道道的寻根之旅!
正是安波、马可、李凌等老一辈红色音乐家的前赴后继,将“鲁艺”精神、红色基因融入了中国音乐学院的办学理念,开创了中国现代音乐教育的先河。今日之中国音乐学院,充分发挥“双一流”和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学科优势,大力提倡“中国乐派”建设,不仅延续着“鲁艺”的红色基因,并将其实现创造性转换和创新性发展,凝练成符合中国新时代发展的文化标识——“中国乐派”,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发挥积极的作用。
众所周知,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的讲话》中“文艺要服务于人民群众”的著名论断,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也对新时代文艺工作提出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的要求。延安精神、红色文艺、“鲁艺”基因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财富,也是学术富矿,需要充分地挖掘其学术价值和社会效益,指导当前的文艺理论研究和创作。时代在发展,历史在前进,我们不忘初心,基于促进中华文化繁荣、完成中华文化伟大复兴的时代背景和振兴中国音乐文化的历史使命,中国音乐学院提出了建设“中国乐派”的倡议:
中国乐派是以中国音乐元素为依托,以中国风格为基调,以中国音乐人为载体,以中国音乐作品为体现,以中国人民公共生活为母体的音乐流派与音乐学派的合称。
这是我们对新时代中国音乐文化建设道路的理解。其中,“以中国人民公共生活为母体”,意指我们所倡导的“中国乐派”并非囿于小众范围、以少数精英为代表,而是全民创作、全民实践、全民共享。这正可以看作我们对毛泽东同志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创作理论的继承和发扬。建设中国乐派,向全世界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增强中国人对中华文化的自信和文化自觉,这是新时代赋予中国音乐人的文化使命。学校全面推动“中国乐派”的建设与发展,并将其落实到艺术实践、理论研究、人才培养和文化传承中。
我们回望“鲁艺”的光辉历程,传承“鲁艺”的红色精神,总是心生无限感慨与感动!音乐是不朽的精神符号。当我们回想起冼星海、周扬、吕骥、李焕之、马可、安波和李凌等一大批革命文艺巨匠,故人音貌犹在;当我们唱起《黄河大合唱》《白毛女》《拥军花鼓》等一大批脍炙人口的经典佳作,旋律历久弥新。中国乐派的建设最终亦要落实在作品。在明确文艺创作正确的方向后,我们更要潜心研究,向“鲁艺”文艺经典学习,创作更多在新时代能够经得起时间与人民的检验,受到人民欢迎的优秀作品。
各位亲爱的来宾,“85周年”,是“鲁艺”用时光谱写而成的一首光辉岁月之歌,让我们一起来祝福“鲁艺”,祝愿它在未来的日子里能够创造更多的辉煌!中国音乐学院中国乐派研究院愿与“鲁艺”携手,未来开展多方位的交流与合作,充分挖掘、传承和弘扬“鲁艺”精神及其音乐成就,为国家、为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