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来没想过自己会因为种树成为‘名人’。种树,起初只是为了生活,可经过十几年的坚持,现在却成了我一生的事业。”王永红笑着说道。今年48岁的王永红已然是宜川县“悬崖造林队”的队长,以下是他关于自己“植树生涯”的回忆:
每每站在家门口的山头上远眺黄河从苍山翠柏中流淌,生机勃勃,我的心情就豁然开朗,一种成就感与幸福感油然而生。不知何时,让满山荒坡变绿洲已悄然成了我这一辈子的梦想。
初中毕业后我学了厨师,在北京干了5年,1998年,我回到自己的家乡——陕西省延安市宜川县寿峰乡如意村。那是一个靠近黄河的村子,那时候交通不便,家门口仅有的一条路只能通过三轮车,我骑三轮车给一些工地拉货,不管走到哪,我身后永远是黄土飞扬。在一次给林场送树苗的过程中,从小喜欢种花草的我看到林场的工人种树,讲植树造林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我就很感兴趣,那时年轻的我特别想出一份力,治治家乡这黄沙。
2004年,我加入林场种树的队伍。种树的工作集中在每年的3月到5月,任务重的时候,能延续到夏季,每天从早7点到晚6点,一天下来,腿疼胳膊酸,虽然当时一天只挣25块钱的工资,但我心中一直有一股要把黄沙种退的干劲。春季种树结束后,由于放心不下自己种下的小树苗,我隔三差五就要跑去看看它们是否成活。
2014年,薛家坪林场安排我去晋陕峡谷造林,我站在这和黄河一样黄的山峁沟壑,觉得这就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于是召集身边熟悉的村民,组建了一支有韧性能吃苦的造林队。黄河沿岸大部分地区属于石质山地,大多山势陡峭,大部分山坡坡度接近40度,土层浅薄,平均土层厚度仅20公分,随处可见裸露的岩石,种下的树苗站不稳也扎不下根。
2016年,县林业局聘请山西省永和县技术员给我们培训指导了两个月。随后,我们结合实际情况,对永和县的“石坑客土”法进行了改良,使其成为适合宜川县地形的新“石坑客土”法,即用石片垒一个弧形的树坑,大约一立方米,坑里填满土,这些土一部分是树坑周围的,一部分是从外面运来的,在这个坑里种树苗,就能解决当地土层浅薄,树苗扎根难的问题。
通过多年的学习和实践,我们熟练掌握了一系列实用造林技术,如截干、蘸酱、断根、埋苗和“石坑客土”等造林技术,也因此成为一支掌握科学造林方法的专业造林队。
山上的树苗一年年长大,绿色逐渐成为这片荒山的主色调,但放眼望去,这片绿却略显斑驳,山间光秃秃的崖壁间呈现的黄色、黑色与山上葱茏的绿意显得格外不协调。于是,我又铆足劲要将这绿意绘得更加连绵不绝,加紧在困难立地条件下造林。
碎石就地取材,土从别处挖,水自己开车拉,四五十厘米高的侧柏换成一米五高的,我就不信我干不成这事。在困难立地条件下种树时,我们不可避免地要经过悬崖,需要穿过时,队员们3人一组,打好钢钎,系上绳子,先吊人再吊树最后吊土,相互配合着。穿过一个悬崖不容易,我们要尽可能多的运送树苗和土壤,山间种树人多的时候,这3个人一天要完成上千棵树苗和所需土壤的悬崖间运送,工作量非常大。
“咦,爬那么高,吊在空中,不敢弄哈乱子(出事)咧!”每次碰到路过的人,他们都担心地喊我下来。
“没事,绑着绳子呢!”我嘿嘿一笑。在晋陕峡谷石质山地上成活的树苗让我越来越勇敢,也越发觉得种树就是我的责任和义务,我很享受看着一棵棵侧柏贴石而站,钻缝而生,那是一种生命的力量。
在黄河晋陕大峡谷绿化中,我的造林队完成了零事故、高质量造林,我的队伍也从最初的4、5个人扩大到现在的30人,其中不乏一些30岁以下的年轻人。在我们宜川县造林人的共同努力下,全县累计完成“石坑客土”法造林3.5万亩,自1999年退耕还林实施以来,全县人工造林86.77万亩,2018年宜川县还成功创建了全国绿化模范县。
19年来,我种树的足迹从黄河沿岸拓展到了壶口、云岩、英旺等乡镇,几乎遍布了宜川县的大小塬区沟壑。2021年以来,我的造林队在晋陕峡谷小面积尝试了臭椿直播造林,目前长势良好,出苗率达到95%,年内保存率达到91.2%。据专业人员测算,今后在晋陕峡谷使用直播臭椿和“石坑客土”栽植针叶树种混交的方式造林,可降低造林成本30%,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为了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我们在县林业局的指导下,不断试验造林树种,探索营造了开花树种、彩叶树种和连翘、山桃、山杏等灌木树种,不仅提升了黄河沿岸生态观赏性,也为生态旅游、产业开发探索了出路,力争实现营造林与水土流失治理、壶口景区绿化美化、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生态文化发展繁荣紧密结合,走出一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治理建设的新路子。
在我的生命中,所有的成就感与价值感都是这万亩树林带来的。可能一个农民谈梦想有些遥远与浮夸,但我愿意用一生的实际行动去做一件事,把黄土高原变成生态绿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