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铜川市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紧扣“生态铜川、绿色发展”主题,坚持保护优先、系统修复、综合治理,实施“生态重建、生态修复、生态保护、生态富民、生态安全”五大工程,奠定了铜川生态空间治理的“四梁八柱”。辖区四个区县全部荣获全国绿化模范区县和省级森林县城称号,相继建成太安、照金、玉华宫、溪山胜景等4个国家和省级“森林康养基地”,15个“国家森林乡村”,全市生态环境根本好转,森林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得到提升,境内首次发现金钱豹、红腹锦鸡、毛杓兰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林业生态空间挺进深绿迈出坚实步伐。
守绿护绿,夯实森林管护责任。以林长制为统领,协调解决森林资源保护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细化优化巡林、督查、考核等制度,织密织牢山有人管、树有人护、责有人担的网格化管理体系。高效应用无人机、卫星遥感、“生态云”智慧平台、森林防火监控平台等现代林业技术服务体系,充分利用“森林资源一张图”,做好林草湿调查监测、林业有害生物监测、珍贵野生动植物生长监测等,逐步实现森林资源管护网络化、信息化全覆盖,全力提升生态空间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多年来全市未发生重大森林火灾,森林火灾受害率低于省控指标,危险性重大林业有害生物入侵“零发生”,切实把林长制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不断推进林长制走向林长治。
植绿爱绿,齐心共建森林城市。开展国家森林城市建设以来,统筹协调各区县各部门各行业,凝聚全市全社会力量参与国土绿化,城市绿化和周边直观山坡植绿持续见效,新建了一大批城市休闲绿地和公园,高速公路和国省干道林带建设基本完成,绿色园区、美丽景区绿化水平不断提升,城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2平方米以上,打造市级森林社区、森林单位、森林乡镇、森林人家47个,市级庭院绿化先进单位和园林式小区84个,“两区一廊三河四带多点”的城乡森林网络架构基本形成,城乡居民开门见绿、出门见景的愿望变为现实,人民群众在绿化家园的历程中享受着生态产品福利和绿色经济福利,自觉担负起守护绿水青山、建设森林城市的责任。
增绿扩绿,科学开展造林绿化。围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修复和高质量发展,认真落实科学绿化指导意见,在生态功能重点区域植被恢复上下功夫,在老化退化防护林修复改造上做文章,在提升林分林相质量、改善林木生长环境上求实效,因地制宜抓好荒山荒坡生态治理和重点区域绿化,编制了《铜川市“十四五”林业发展规划》,制定了《铜川市黄河流域生态空间治理十大行动工作方案》,开展了“造林绿化空间适宜性评估”“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等工作,坚持宜造则造、宜封则封、宜退则退,每年实施造林绿化修复治理10万亩以上,确保“十四五”期间实现营造林65万亩目标任务、新增森林面积12万亩、森林覆盖率提升至50%目标实现,为林业生态空间挺进深绿提供重要保障。
思绿谋绿,积极争取资金投入。紧盯中省林业生态建设政策导向,结合铜川林业发展实际,建立策划一批、包装一批、储备一批、实施一批的林业生态治理项目工作机制,积极谋划了耀州区“双储林场”国家储备林建设、中央财政支持国土绿化试点示范、渭北地区固沟保塬生态保护修复等重大项目。每年争取中央财政预算内投资、中央林业生态保护恢复资金以及中省林业改革发展资金1亿元以上,全市各级财政积极投入重点区域绿化资金,亟需生态修复治理的重点生态功能区得到解决,城乡森林网络短板弱项实现补齐,强力推动了林业生态空间由浅绿迈向深绿。
用绿兴绿,扎实推进林业经济。立足本地森林资源优势,坚持保护与发展相结合,开展示范基地和标准化示范园创建活动,推广“五项丰产关键技术”,实施果园综合管理提质工程,相继建成多个国家、省级核桃示范基地,2022年干杂果产值达到7.74亿元。采取基地+专业合作社+示范户等模式,扩大林下经济规模和产业门类,适度规模发展苗木产业,林下经济、苗木花卉产值稳步提升。加快将生态旅游深层次融入全域旅游,引导生态旅游区群众开办农家乐、休闲农庄、民宿等,推动乡村绿色经济发展。林业产业逐步由粗放经营过渡到集约管理,经营收入不断扩大,已成为林区乡村振兴稳定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