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新区于2012年4月17日正式启动建设,启动建设以来,新区始终坚持把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指示批示精神贯穿在城市规划、发展谋划、开发建设的全过程,坚持五大发展理念,坚持弘扬延安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中省有关决策部署和政策要求,经过11年的建设发展,城市建设形象初显、功能初具、活力初现,创造了新区速度和新区质量,“中疏外扩”从战略变为现实。当前,新区城市功能基本完善、产城融合破题开局、城市形象全面形成、发展活力不断迸发,迈向了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
一、坚持政治引领,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政治定力当好延安精神的传承者和实践者。回顾新区建设发展历程,顺境与逆境交替,机遇和挑战并存,面对复杂局面,新区始终从讲政治的高度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紧盯“宜居宜业宜游”目标,审时度势、校准偏差、对标改进,摒弃过关思想,拉高建设标准,守牢安全底线政策红线,以实际行动做到“两个维护”,用实绩实效赢得认可和支持。一是始终把践行生态文明理念摆在首位,坚决停止实施岩土工程、做好尾留区域收口,全面推进新区生态恢复提升三年行动,接续开展场平区域地质、水文、市政设施安全监测,牢牢守住了新区发展“生命线”;二是始终坚守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多层次满足群众多元化住房需求,城市配套服务功能日臻完善,人口导入步伐不断加快、群众满意度稳步提升;三是始终坚持产城融合发展理念,大数据产业链条加快延伸,吾悦广场、农批城和一批酒店落地运营,商贸、物流、会展、赛事等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城市发展动能稳步提升。新区的建设发展解决了生态、地质和可持续发展三大问题,客观回答了各个方面的争论和质疑。
二、坚持笃行不怠,以“不待扬鞭自奋蹄”的奋斗精神筑牢新区建设的四梁八柱。延安新区建设伊始,人员、物资短缺,没有水、没有路、没有气、没有电、没有办公场所,许多人不看好新区。面对这些困境,新区建设者们敢于迎难而上,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为新区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一是认真编制新区规划。始终坚持把规划的科学性、前瞻性和系统性视为开展新区一切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坚持系统思维、集约发展,统筹规划、建设、管理三大环节,空间、规模、产业三大结构,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布局,从限定容量、系统布局、突出特色、严格管控上下功夫,建立了完备的规划体系。二是绿色发展深入落实。深刻把握城市发展规律,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实施绿化1.54万亩,建成5个大型公园,5条生态廊道,35个街头绿地,以及89公里的城市绿网,生态修复区林地占比达到68%以上,较新区建设前提高38%。水环境治理成效显著,污水处理厂投入运营,一期处理能力达到1.5万吨;建成污水收集管网81.7公里、中水利用管网76公里,稳步达到“水不下山”目标。三是城市运行安全稳定。始终把地质、生态、防汛安全作为生命线,按照自然水系建设盲沟96公里,先后布设监测点9048处,严密监测检测变形、应力、地下水等18项指标,经权威专家评估认定,场地安全,边坡稳定,地下水平稳,盲沟排水顺畅,黄土湿陷性问题已基本解决,岩土工程安全可靠,可满足各类项目建设需要。
三、坚持人民立场,以“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豪情壮志践行新区建设的初心使命。始终把改善民生作为首要任务,围绕群众最关心的民生问题,不断加大民生投入及建设步伐,不遗余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大力发展民生事业。一是完善市政设施体系。路网骨架全面形成,建成6条新老城连接线,45条89公里市政道路,路网密度达到5km/km2;市政管网全域覆盖,水电气暖讯等管网系统全面建成投用,实现“双电源、双水源、双热源”。二是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已建成18所中小学幼儿园,可提供学位3万个,中高考成绩连续四年稳居全市第一,实现了学前教育高起点、义务教育高品质、高中教育高质量。三是完善医疗服务保障。规划综合性医院2座,社区医院3座,社区卫生服务中心50个,构建三级医疗服务体系;中医院与北医三院深度合作,已建成投用;17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诊运营。四是建立多层次住房保障体系。规划六大居住片区,各类型住宅共6.4万套,目前建成住房3.4万套,在建1.8万套,多层次的住房保障体系正在形成。
延安新区的建设发展,拓展了城区发展空间,为革命旧址保护提供了条件;改善了延安城市人居环境,为20万山体居住群众搬迁安置和旧城改造腾出了空间;缓解了城区交通压力,形成了从东到西、从东到北的重要交通枢纽;促进了新老城融合发展,新区已成为延安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固投全市占比保持在14%以上,土地价值稳步提升,招商引资成效显著,人口和企业加快导入,城市价值加速释放,与老城区形成错位发展、优势互补、相互促进的发展局面基本形成;助力延安城市环境全面提升,为创建国家卫生城市、文明城市,巩固优秀旅游城市作出了新区贡献,是延安精神在新时期的又一次生动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