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川紧抓西安都市圈发展规划实施机遇,一年多来,围绕建立工作机制、强化部门联动、分级分工协作、积极主动融入,大力推进与西安都市圈核心区及相关组团务实合作。
坚持分工协作,共筑现代产业体系。聚焦“陕西制造、铜川配套”,持续深化产业合作。一是不断延长铝产业链条。依托关中区域仅有的30万吨电解铝产能,积极发展再生铝产业,延长铝及铝合金产业链条,对标都市圈产业发展需求,形成了铝及铝板带、线材、型材等多个细分产业,产业延伸至断桥铝门窗、手机壳、汽车轮毂等精深加工领域。二是强化汽车产业配套。围绕都市圈汽车产业发展,建成陕汽兆丰、汉德车桥等多个零部件企业,形成了车桥、轮毂、刹车片等汽车桥系产业链;围绕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原材料供应,建成了海越能源年产8000吨碳酸锂新材料项目,二期1.2万吨碳酸锂项目已开工。达美轮毂纳入比亚迪汽车供应链配套体系,我市被确定为全省商用车(重卡)产业链零部件产业集群、乘用车(新能源)产业链支点城市。三是强化光电子产业合作。铜川和西安是全省光电子产业“一体两翼”布局城市,我们成立了厅地联动工作机构和专家委员会,陕西省激光通讯元器件技术创新联合体获批建设,澳威激光、隽美经纬、日月芯半导体、铟杰半导体等光电子高新技术产业项目建成投产,形成了从原材料制备到芯片封装测试的完整产业链条。四是强化绿色建材供给。冀东尧柏两条万吨水泥生产线、陕建工新材料、伟力凯恩PC生产线等高效运转,新型建材绿色化发展全链推动。
坚持协同创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围绕“西安研发,铜川转化”,主动融入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一是推动校企高质量合作。抢抓全省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机遇,与西安理工大、西北大学等签订成果转化协议,与西安交通大学等高校开展产学研合作,采取“项目建设+成果转化+人才培育”的方式,建成铜川水泥质量监督中心国家级平台1家,省级研发机构6家,市级研发机构18家。二是推动孵化器高质量建设。通过“飞地+基地”的建设思路,构建立体联动的孵化器格局,在秦创原立体联动孵化器总基地设立秦创原铜川飞地孵化器,打造秦创原铜川创新谷西安中心,同时积极建设铜川光电子产业立体联动孵化器,着力打造光电集成产业孵化企业对接秦创原人才、技术、项目、资金的成果转化总基地。
坚持互动融合,共建共享民生福祉。一是构建立体交通网络。围绕都市圈轨道交通建设,市政府与陕西轨道交通集团签订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西延高铁建设有序推进,铜川至西安“复兴号”动车开行并延至安康;合铜高速建成通车,玉皇阁二号桥及引线工程开工建设,连接南北、贯通东西的区位交通优势不断提升。二是深化公共服务合作。陕西省职业病防治院在铜挂牌,铜川市人民医院成为西北大学第六所附属医院,铜川五官医院成为西安市第四医院分院,西安交大第一附属医院“心源性卒中防治基地合作医院”项目落户铜川市人民医院;市一中、市五中、耀州中学等分别与西安高新一中等名校签订合作协议,开展跨区域合作办学。三是推动文旅融合发展。先后与咸阳、渭南等地组建陕甘边红色旅游联盟,照金红色景区、耀州窑博物馆等高A级景区创建工作加快推进,启动实施陈炉古镇景区精品民宿项目,积极打造都市圈北部休闲康养目的地。
坚持协调联动,共守关中绿色屏障。一是协同改善水生态环境。深入实施河湖长制,统筹上下游和左右岸,不断加大污水协同处置,深化流域综合治理,岔口断面水质稳定达到Ⅲ类;全力做好东庄水利枢纽供水工程夸流域调水工程,补充石川河上游水量、改善水环境。二是协同推进大气污染防治。制定了重点行业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方案,构建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积极参与碳排放权交易,扎实开展碳排放领域监督执法;持续加强汾渭平原大气污染防治协作,精准铁腕治污降霾,2022年空气质量关中七市区最优。三是协同推动环境治理。以建设大关中和西安都市圈北部生态安全屏障为着力点,先后实施了国家节能减排、山水林田湖草修复、黑臭水体治理、清洁取暖和海绵城市建设等试点工程,渭北生态环境协同治理能力水平持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