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创造荒漠化防治的“榆林奇迹”

2023-06-15 17:05:25 作者:郝彦丰 胡少鹏

初夏时节,绿意盎然。置身塞上大地的片片林海,很难想象,这里曾是“风刮黄沙难睁眼,庄稼苗苗出不全”的生态环境恶劣之地。

1

沙海绿洲。

地处毛乌素沙地南缘与黄土高原过渡地带的榆林,是全国荒漠化和沙化危害严重的地区之一,防治荒漠化与干旱十分重要。历经70多年坚持不懈综合治理,全市实现生态环境由“整体恶化”向“整体好转、局部良性循环”的历史性转变,创造出一个又一个荒漠化防治的“榆林奇迹”,为全国防沙治沙、环境治理提供了宝贵经验与重要借鉴。

“中国的治沙是从榆林走出来的”

荒漠化被称为“现代最大的环境挑战”,威胁着全球生态环境和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对榆林而言,早在新中国成立前的近百年间,就面临着这样严峻的考验。流沙越过长城南侵50多公里,沙区6个城镇412个村庄被风沙侵袭压埋。沙进人退,榆林城曾被迫3次南迁。新中国成立初,全市仅残存60万亩天然林。

2

榆林市榆溪河生态长廊。新华社记者 陶明 摄

1952年1月起,榆林开始有计划、有步骤地造林防沙、兴修水利。之后,一代又一代的榆林人,心怀“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美丽家园”的企盼,征沙治土,植树造林,使境内860万亩流沙全部得到固定或半固定,林木覆盖率由新中国成立初的0.9%提高到目前的36%,年流入黄河泥沙由5.13亿吨减少到2.1亿吨。

“本次大会放在榆林召开,有现场会的意义,就是想请各位与会代表看看榆林防沙治沙取得的巨大成就,可以说中国的治沙是从榆林走出来的,目前它仍然对全国防沙治沙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2018年,在榆林举行的第24个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纪念大会上,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原局长张建龙曾作出如是评价。

沙漠上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

在沙漠上建设森林城市,这个让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如今已在榆林成为现实。

从2016年11月正式提出创建申请,到2019年11月被全国绿化委员会、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授予“国家森林城市”称号,榆林造林绿化成效显著,并通过创新思路、科学规划、加大投入、强化监督,形成高位推动、全面开展、跨部门协作的良好局面。

3

榆林沙漠森林公园。

较之其他城市,榆林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步伐更艰辛,意义更重大。这不仅为全市生态文明建设再添浓墨重彩的一笔,也为西部干旱半干旱沙区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提供可学习、可借鉴、可复制的生态建设经验。

党的十八大以来,榆林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山水林田坝草沙综合治理,打造了横山哈兔湾、榆阳掌盖界和小纪汗、神木马场梁和圪丑沟等规模在5万至10万亩的大型荒漠化防治示范点,将生态建设、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一体化同步推进,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共同提高,推动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打造黄土高原生态文明示范区

2019年,榆林牢牢抓住资源型城市转型升级的战略机遇,作出《关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打造黄土高原生态文明示范区的决定》,开启生态优先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4

榆林河滨公园。

号角吹响,战鼓催征。2020年,市委、市政府启动“塞上森林城”提质增效行动,计划用3年时间完成新造林及低效林提升改造50万亩,巩固提高现有绿化成果,在主城区外围建成百万亩森林;2021年实施国土绿化行动,扩大“塞上森林城”提质增效行动实施范围至全市;2022年国土绿化行动重点工程纷纷上马,建成生态振兴示范点20个、森林村庄50个、美丽乡村50个;2023年,围绕“东西南北中”五大空间,全力实施“十大工程”,全市计划营造林及种草131.92万亩,环城绿网全面铺开,由“浅绿”向“深绿”加速挺进。

70多年来,榆林涌现出一大批生态文明建设模范群体,他们通过治沙、管护、人工造林等方式,帮助周边村民增收致富,使区域农民生产方式和收入结构改变,驶入良性生态循环发展轨道。如今,越来越多的榆林人主动投身生态文明建设事业,个人、团体纷纷通过认建、认养、捐资参与义务植树,“家庭林”“亲子林”“纪念林”等层出不穷。同时,围绕“双碳”目标,深入开展企地合作碳汇林建设探索。全市上下正凝心聚力、携手同行,用一株株樟子松、沙地柏等树木,共同描绘更美丽、更动人的“榆林绿”,为世界荒漠化治理贡献智慧和力量。

扫一扫分享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