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阳茯咸阳民间“小暑”节俗

2023-07-06 14:36:18 作者:王新民

7月7日,农历五月二十是我国二十四节气之第十一个节气——“小暑”。

“小暑”即为小热,意思是还不十分热,小暑紧接着就是一年中最热的节气大暑,民间有“小暑大暑,上蒸下煮”之说。咸阳地区此时进入高温潮湿多雨季节。

此时,咸阳地区北部五县的小麦收割接近尾声,人们把农活的重点转移到回茬(复种)谷糜,必须赶“小暑”节气前种完回茬庄稼,当地民谚曰“过了小暑不种糜”。此时的大秋作物开始抽穗扬花,田间的管理仍是重中之重。苹果、梨正值膨大期,果农顶烈日、冒酷暑为果园增施膨大肥,促其快速生长。翻晒麦地也是刻不容缓。这些农活和之前紧张的夏收比较相对轻松,故人们早晚下地干活,中午居家休息,民间称之为“歇晌”。咸阳地区的南部八县大秋作物开始孕穗灌浆,夏玉米迅速拔节,各种水果相继进入膨大期,人们争相为各类果树追施膨大肥,并开始秋田夏灌,确保全年粮食丰收。农谚说:“初伏无雨伏里旱”,意思是:头伏不下雨,整个三伏就会雨水稀少,持续干旱,这种天气现象会导致大秋作物严重减产,造成回茬庄稼绝收。故民谣有“五月十三滴一点,耀州城里面买大碗。买下大碗吃饱饭,两碗不够吃三碗”。

“小暑”节后,北部五县市有走亲戚看忙罢之俗,民谣曰:“麦入仓,镰高挂,出嫁闺女看忙罢,骑着车子带着娃,后边捎的娃他爸”。小暑节气,咸阳南北农活相对轻松,人们借机赶集上会,选购夏令物品,过好清凉一夏。有的亲友相聚,品尝用当年打下的小麦面做成的美食,谓之“尝新麦”,大家举箸尝新粮,共话丰收景,其乐融融。

扫一扫分享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