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科技创新,把科技创新摆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核心位置。今年年初,西安获批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成为全国第四个“双中心”城市,充分显示了西安承担的重大科技使命和突出的国家战略地位。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听取陕西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时指出,建好西安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努力打造国家重要科研和文教中心、高新技术产业和制造业基地。面对新机遇和新挑战,西安如何抓住“双中心”建设的重大机遇,如何进一步将科技创新优势转化为产业和经济发展优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和数量双跃升,是一项亟需系统谋划、大胆创新的重大战略问题。
近年来,西安创新发展步伐不断加快,科技创新综合实力明显提升,科技赋能创新型城市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但与国家战略需求、西安高质量发展的需要相比,科技创新发展仍存在几项关键的制约因素:一是科技战略资源布局不足,高能级创新平台偏少,服务国家战略作用有待增强;二是科技资源统筹共建的力度不够,科技创新“一盘棋”合力尚未形成,资源分散分隔的难题、省市区协同推进的问题亟待破解;三是关键核心技术供给能力不足,企业创新主体力量薄弱,特色产业尤其是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缺失;四是创新人才和顶尖团队的引培机制不健全,财政科技投入缺口较大,多元化投融资体系有待完善;五是创新资源配置和创新生态环境培育有待加强,产城人融合度还有待提高。
破解西安创新发展中存在的这些问题,只有厘清以下几组关系,才能有助于形成共识,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科技创新和“双中心”建设的内在逻辑和主要方向。
国家战略与本土行动的关系。当前,世界格局深度调整,西方国家对我国科技领域实施遏制打压,科技创新已成为大国战略博弈的重要战场和事关国家命运的重大战略。西安的创新驱动发展和“双中心”建设应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聚焦国家安全的战略长策,聚焦重大科技创新领域,主动担负起地区责任和国家使命,代表国家参与全球科技竞争合作,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提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另一方面,要立足本地科技资源优势,选择与本地产业高度契合的项目,打造高精尖特色产业板块,引领产业向价值链高端迈进,增强关键核心领域原创能力,探索西安特色科技创新模式,打造西部创新策源地和科技品牌示范地。
资源集聚与协同创新的关系。西安科技资源丰富,但相互分散,难以共享,亟需提高统筹科技资源能力,破解资源分散、成果分离、体制分隔的难题。要优化资源配置,加大财政科技投入力度,全力招引全球顶尖科技人才团队,加快一流科学城建设,促进创新平台、科学装置、科研人员的空间聚集,增强核心承载区的集聚功能和引擎功能。作为加快建设中的承东启西的国家中心城市,西安同时承担着辐射带动西部发展和提升区域整体科技创新水平的地区重任,需要坚持区域创新联动,加强与关中地区、西部和东部沿海创新能力强的城市开展重大科技联合攻关合作;坚持全球开放合作,面向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形成更高水平的开放合作机制,提升科技创新国际化水平,力争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型城市。
技术攻关与创新生态的关系。西安“双中心”建设要坚持把技术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和根本竞争力。面向最紧急、最紧迫的技术瓶颈问题,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提升原始创新能力、抢占科技前沿,掌握竞争和发展的主动权,实现高水平的科技自立自强。同时还要认识到,西安当前仍处在靠大量研发投入、产业投资等要素驱动的初级阶段,在加大研发投入力度、攻克技术难题的同时,还要解决发展中制度层面的障碍,以更加务实的科学态度系统谋划、高效推进“双中心”建设,营造适合创新的生态系统,不断完善政务环境、市场环境、法治环境、要素保障环境,维护市场公平,激发企业家创新创业精神。
近期见效与远期发展的关系。科技创新建设周期长、耗资大,需要正确处理好投入与产出、局部与全局、近期与远期的关系,避免因追求眼前利益、部分利益等出现科技资源配置效率低下、科技政策落实不理想的问题。要尊重科技发展规律,遵循“科技为民”的价值诉求,将科技创新转化为实实在在的产业活动,成为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压舱石”,算清“小账”,也要算好“大账”。就近期而言,要明确目标、突出重点、扎实落地,攻克“卡脖子”问题,切实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集中力量办大事,有效解决产业发展实际问题。就长远而言,要放眼全球科技前沿,聚焦国家战略安全,前瞻布局、系统谋划、久久为功,在科技竞争格局中找准定位,赢得更为长久的发展主动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