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时节,商山洛水间,群山巍峨,万木吐翠,沁人心脾。
“这里山清水秀,空气很好,山风吹来凉爽,还看到了云海,太美啦。”被同学推荐来陕西省商洛市镇安县塔云山景区避暑的大学毕业生李多多表示不虚此行,“不愧‘秦岭最美是商洛’。”
置身于秦岭广阔的怀抱中,商洛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挖生态气候资源,不断擦亮生态底色,探索出生态优先的新路子。当地气象部门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气象服务多样化的需求,加强气候品牌的打造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气象保障,为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和绿色高质量发展注入气象智慧。
“22℃的夏天”好歇暑
酷暑时分,牛背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却感受不到丝毫炎热。在栈道入口处的电子显示屏上,显示着实时气象监测数据:温度19.4℃,负氧离子4025个/立方厘米。
2020年4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考察时,曾来到牛背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评价这里是“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天然氧吧”。如今,“天然氧吧”的名头已打响,吸引越来越多的人来此体验。
2021年,商洛市委、市政府进一步助推生态价值转化,基于2019年中国气象学会授予的“中国气候康养之都”这一金字招牌,以“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夏天不湿、冬天不干”为“卖点”,把“中国气候康养之都”作为最独特的优势,叫响了“22℃商洛·中国康养之都”品牌。
“商洛处于南北气候过渡带,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平均气温12.9℃,夏季平均气温22℃,属于气象温湿指数最舒适区。森林覆盖率70%,中心城区年均空气优良天数340天以上,空气负氧离子平均含量是世界卫生组织清新空气标准的5倍。”在商洛市市长王青峰看来,以气候作为城市名片之一,实至名归。
在气象部门的助力下,商洛市正在把气候资源转变为金山银山——以秦岭生态监测服务大数据平台、秦岭国家气候观象台等项目为科技支撑,A级以上景区均建设自动气象站、负氧离子站、森林生态观测站等;探索形成了“实施一套气候生态价值试点机制、设计一个气候经济发展规划、搭建一个气候生态价值转换平台、创建一批国家(省)级气候生态品牌、构建一套气候生态价值实现支撑体系”的“五个一”工作机制,逐步把生态、气候、康养资源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
绿水青山“有价”可算
空气质量优良,自然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高,林特产品多样,水能蕴藏量大,珍稀野生动植物富集……秦岭的山水有“颜”,可如何变得更有“值”,让绿水青山“有价”可算?
摸清家底,只需一个核算平台。
2020年,商洛市委、市政府首次部署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与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合作在省内率先探索解决生态价值评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中的“度量难”问题,气象部门作为重要骨干参与其中。
随着秦岭生态监测服务系统项目稳步推进,当地建成了生态观测指标和观测内容最全面的综合生态站,出台《商洛市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方法》《商洛市区域碳汇计量方法》等地方标准,建成全国首个生态产品价值与碳汇评估平台。
商洛市生态产品价值从生态供给服务、生态调节服务、生态文化服务三大类着手核算,其中包括生态物质产品、储碳量、水源涵养、气候调节、调蓄洪水、旅游休憩等14个小类。在14类生态产品中,2020年商洛市生态系统的气候调节价值达到358.3亿元,占商洛市生态产品总价值的11.44%;空气负离子价值达到97.58亿元,占商洛市生态产品总价值的3.12%。
自2021年起,商洛市开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工作,藏在秦岭气候中的生态价值也被挖掘。
“目前,我们已建成秦岭生态监测中心和大数据展示平台,建立了秦岭生态监测基础数据库,并开发了生态价值评估、山岳型景区高影响天气预警、生态环境动态监测、生态康养服务等五个业务系统,完成全市农田小气候站、负氧离子生态站、土壤水分站、湿地生态站、森林生态站观测数据的接入,以及卫星遥感、气象、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等行业数据融合,实现了秦岭生态大数据‘一张图’展示。” 市气象局局长张向荣说。
生态产品助力小山村振兴
秦岭多宝,木耳就是其中之一。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柞水县小岭镇金米村直播平台的点赞,让“小木耳”成了新“网红”,更成为当地脱贫增收的“金耳朵”。
金米村位于秦岭深处,曾经是极度贫困村,“以前这里都是坑坑洼洼的水泥路,村里一半都是土房,留不住村民。”金米村党支部书记李正森说。而眼前,翻新拓宽的柏油路,散落在青山之间的小洋楼,村民满足的笑脸,无一不印证着金米村这条绿色发展之路走对了。
“木耳生长对温度、湿度、光照等气象条件有较高要求。在木耳种植、采摘与晾晒等阶段,掌握天气情况尤为重要。”李正森介绍。
聚焦提高柞水木耳的产量和质量,县气象局围绕“小木耳,大产业”做细做精“专属”气象服务——在主要木耳种植区布设小气候监测站,将温度、湿度、雨量、风速等多种气象要素数据同步上传,实现气象数据在柞水县为农服务专家联盟间的共享;将全县木耳基地、种植大户、农业合作社负责人和联系人电话纳入柞水气象短信服务平台,并通过“镇办智慧气象”App等渠道开展特色产业精准气象服务。
“‘小木耳’是撑起我们乡村振兴的‘大产业’。”李正森说,“去年,我们村人均纯收入达到1.7万元。今年,争取让每户再增收2000元。”
随着生态环境的持续好转,端上生态饭碗的还不止柞水。在洛南,中欧班列“商西欧”专列开通,进一步开拓了商洛核桃的海外市场;在商南,金丝峡西商旅游定制专列的开通,促进茶叶变成群众增收致富的“金叶”;在丹凤,葡萄酒产业作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首位主导产业,带来了“葡萄酒+文化+旅游+康养”等“一接二、二连三”的溢价效应……
越来越多的人依山而富,而这碗“生态饭”,也在气象部门的助力下,越来越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