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渭南报道(记者 李文斌)9月14日渭南市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新闻发布会。市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李武毅介绍了创建省级关中文化生态保护区整体情况。市委宣传部新闻发布与舆情信息科科长张红红主持发布会。
本报记者李文斌摄
李武毅介绍,创建省级关中文化生态保护区,将利用3年时间,由蒲城县、大荔县先行先试,统筹改革与创建,坚持项目支撑、机制创新、点面结合、全域创建,打造“一核三廊六区一库”的关中文化生态保护区新格局。
“一核”:以黄河文化生态保护为核心,把渭南打造成体验黄河文化的重要窗口,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黄河文化旅游目的地,国家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示范区。
“三廊”:一是依托沿黄公路渭南段,建设以党家村、司马迁祠、洽川湿地、丰图义仓、华山、潼关古城等为核心的黄河流域文化生态廊道;二是大力发展沿秦岭北麓乡村文化生态旅游,强化临渭区、华州区、华阴市、潼关县4个县(市、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交流传播,建设秦岭北麓文化生态廊道;三是利用渭南境内华阴市、大荔县、澄城县、合阳县、韩城市的魏长城遗址和秦长城遗址,建设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支撑的长城历史文化廊道。
“六区”:一是建设阿宫腔、华阴老腔、华阴迷胡、华县皮影戏、合阳提线木偶戏、合阳跳戏、同州梆子、渭南碗碗腔等传统戏剧类国家级非遗项目的发源地和主要活动地的戏曲生态核心保护区;二是以华县皮影雕刻、蒲城土织布、临渭草编、富平石刻、澄城尧头陶瓷等传统技艺类非遗项目的所在地的非遗生态核心保护区;三是以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以及名人故居所在地的文化遗址生态核心保护区;四是以富平县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华州区渭华起义纪念馆、永丰革命烈士陵园为核心的红色文化生态核心保护区;五是少华山森林公园、洽川湿地公园、A级旅游景区等组成的自然生态核心保护区;六是以富平、蒲城、合阳、临渭4个省级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示范县为核心的国家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示范区。
“一库”:结合渭南独特的“两河一山”自然地理标识和“华夏文明之根”历史文化标识,建设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代书院、民间传说、古代诗词歌赋、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历史名人、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籍目录、传统戏曲剧目剧本、红色文化资源等10个两河一山”特色文化数据库。
渭南线上线下开展“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宣传展示系列活动80余场,开展非遗进景区、进校园活动580余场次。联合央视拍摄渭南非遗专题纪录片《千古风华 筑梦渭南》(共3集)分别在央视、香港卫视等多家媒体平台播出。华县皮影戏、蒲城杆火等项目参加拍摄央视《非遗里的中国》,华阴老腔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张喜民入选“2022中国年度非遗人物”,华山戏法荣获第九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陕西赛区金奖,澄城面花、富平阿宫腔等6项渭南非遗文化亮相中亚峰会,向世界展示渭南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
李武毅介绍,创建省级关中文化生态保护区是渭南市贯彻落实中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举措的渭南实践。具体实施共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2022年10月-2023年3月),完成蒲城县、大荔县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第二阶段(2023年4月—2024年12月),完成韩城市、合阳县、华阴市、潼关县、临渭区、华州区、富平县、白水县、澄城县等九个县(区、市)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第三阶段(2025年1月-2025年12月),完成全市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整合工作。渭南将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在保护中传承、在发展中创新,为建成黄河中游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核心示范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渭南新篇章贡献文旅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