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1日,延安市举行了新闻发布会。会上, 延安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党委副书记翟建军就延安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及卫生健康工作有关情况做了陈述。
“十四五”以来,延安市深化医改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深化医改和历次来陕回延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扎实推动医改各项工作走实走深,着力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看病累”问题。特别是今年以来,成功争取国家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示范项目,顺利入选国家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建设试点城市名单,积极推进国家区域医疗中心项目落地,为进一步推动全市卫生健康各项事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一、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坚持高位推动,强化对医改工作的组织领导。将深化医改纳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统筹谋划、全面推进。今年初,市委、市政府印发了《延安市进一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实施方案》,明确了6个方面24项改革任务,为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全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提供了政策依据和实施路径;重新调整完善了市深化医改领导小组组成人员,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担任医改领导小组双组长,党委和政府分管领导担任副组长,高位推动“三医”联动改革,初步形成党委政府主导、部门联动、上下协同、社会参与的医改组织领导体制和工作推进机制,有力推动深化医改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不断取得实质性突破。
(二)坚持高标准定位,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健全。全面落实政府办医主体责任,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市级层面,明确各医疗机构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引导延安大学附属医院以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建设为契机,转变发展模式,打造陕北地区疑难重症、人才培养、科研教学中心,充分发挥优质医疗资源的辐射带动作用;推动市人民医院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合作共建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加快提升综合实力,努力实现大病不出市;加大对市中医医院的发展指导与扶持,突出中医特色,提升中医诊疗能力,目前已成功创建为三级甲等中医医院;扶持市级传染病、精神病、妇幼、口腔等专科医院发展,市第二人民医院(市传染病专科医院)率先在全省实现传染病归口管理、集中收治,有效的预防和控制传染病传播和流行;市第三人民医院(市精神病专科医院)填补了陕北精神卫生领域的空白,为各类精神心理疾病患者提供高品质的医疗和护理服务;重新组建市妇幼保健院和市口腔医院,完善了市级专科医院体系,有效解决了群众“看病难”问题;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举办医疗卫生机构,拓展多层次多样化的医疗服务,新增民营专科医疗机构1家,增加床位299张。县级及以下层面,持续强化县级医疗机构常见病多发病诊疗、急危重症抢救、疑难病转诊能力,夯实基层医疗机构履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基本医疗服务、医养结合等服务职能,目前13个县级综合医院全部达到二甲水平,县级中医医院和妇幼保健院等级评审全面启动,全市99所建制镇卫生院均达到规范化水平,建成1746个标准化村卫生室,近百辆“流动医院”服务车巡回为偏远乡村群众上门提供专家诊疗、签约服务及疾病筛查等,打通了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全市上下初步形成市县综合医院齐头并进、专科医院错位发展、基层医疗机构有效支撑、民营医院积极补充的优质高效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市域内就诊率稳定保持在90%以上。
(三)坚持“外引内联”,有序的就医和诊疗新格局逐步形成。对外持续巩固与中国医科大学、北医三院、北大六院等合作办医成果,加速引进优质医疗资源,将重点专科建设作为提升市县两级医疗机构诊疗水平的有效手段和开展新业务、新技术的载体和平台,积极推动建设国家级重点专科4个、省级重点专科15个、市级重点学(专)科163个,带动提升全市整体医疗服务水平;对内组建3个城市医疗集团、7个专科联盟和31个县域医共体,推动18所县级医院与西京医院、唐都医院等省内三甲医院开展对口帮扶,先后建成院士工作站(室)8个,引进高层次紧缺人才200余名,市域内每天有近百名全国、全省知名专家坐诊带教,打造了一支带不走的医疗人才队伍,将优质医疗服务延伸至老百姓家门口。全市成立市级质控中心18个、县区级质控中心(小组)近50个,二、三级医院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分别达到46项和59项,每年减少群众就医负担630余万元。初步形成大病在市级解决、常见病、多发病在县级解决,头疼脑热在乡村解决的就医服务模式,基本实现了基层首诊、急慢分诊、双向转诊的分级诊疗目标。
(四)坚持三医联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基础不断夯实。一是多元复合式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全面推进。117个病种按病种付费,3个精神类、17个康复类病种按床日付费;DIP付费方式改革今年4月1日起在市内5所医院正式付费,年底前全市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和参照二级执行的民营医疗机构将实现实际付费,全市住院费用按项目付费占比下降20%以上,群众就医负担进一步减轻。二是药品和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医保资金结余留用返还政策加速落地。2023年1至9月,已采购执行国家和省级联盟集采药品16批次453个品种,耗材18批次17大类,其中集采药品平均降价超过50%、医用耗材平均降价超过80%,节约医保资金约1.5亿元。目前已完成国家集采一至四批次药品及冠脉支架、人工晶体、冠脉球囊、留置针泡沫敷料等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结余留用考核与资金拨付工作,共向135家医疗机构拨付结余留用资金1896.31万元。三是公立医院人事薪酬制度改革全面提速,市委、市政府印发了《延安市公立医院机构编制备案管理办法(试行)》,市级公立医院编制备案制改革将率先启动;市人社、财政、卫健等部门联合印发了《延安市深化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实施意见》,建立了科学完善的公立医院考核评价体系,全面落实“两个允许”政策,充分赋予公立医院内部分配自主权,基层医疗机构全部实现“一类保障、二类管理”。四是公立医院党的建设全面加强,全面落实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全市已有24家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实现党政分设,议事决策制度逐步健全完善,公立医院党组织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促改革、保落实的领导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虽然近年来我市深化医改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但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依旧突出,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看病累的问题仍然存在。一是医疗卫生整体服务能力偏弱,分级诊疗秩序建设还需要较长过程。二是深化医改进入深水区,影响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未完全破除。三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优秀人才“引不来、留不住、干不好”的矛盾依然突出。四是卫生健康信息化建设基础薄弱、水平较低,群众看病就医体验感还不强、获得感还不高。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坚持问题导向,以改革促发展,以创新求突破,进一步强化措施,狠抓落实,推动卫生健康事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二、下一步重点工作
(一)持续深化“三医”协同发展和治理。坚持以公立医院运行机制改革为核心,全面推进公立医院医疗服务价格调整和药品耗材集中带量采购结余医保资金返还机制改革,统筹有序推进医保支付方式、人事薪酬制度等改革,建立健全与公立医院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相适应的内部控制管理体系,努力建立维护公益性、调动积极性、保障可持续的公立医院运行新机制,切实减轻群众就医看病负担。
(二)持续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均衡布局。加快推进市人民医院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和延安大学附属医院省级区域医疗中心项目落地及实施;加快市人民医院、市二院改扩建项目建设进度,力争早日投入使用;加快子长、洛川、吴起县医院三级乙等医院创建步伐,打造市级区域医疗中心;加强科研技术攻关和人才队伍建设,持续提升医疗服务水平,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的医疗服务。
(三)加快实施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示范项目。按照“规划引领、整体推进、突出重点、市级优先”的原则,聚焦提升市县级公立医院诊疗能力、智慧医院建设、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坚持“一个项目、一个团队、一套方案、一抓到底”的思路,制定时间表、路线图,加快推进项目落地实施,加强全过程绩效评价和考核监管,确保示范项目在改革成效上能推动公立医院发展方式从规模扩张转向提质增效,运行模式从粗放管理转向精细化管理,资源配置从注重物质要素转向更加注重人才技术要素,努力打造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延安样板”。
(四)加快推进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和县域医共体建设。按照《延安市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建设试点实施方案》部署,加快统筹宝塔、安塞两个市辖区医疗资源,分别布局建设以市人民医院和市中医医院为牵头医院的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构建以市级医院带动区级医院、区级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一体化管理的城市网格化医疗服务新体系。同时按照《陕西省紧密型县域医疗共同体建设操作指南》要求,加快现有31个县域医共体向紧密型发展,力争年底前每个县(市、区)至少建成一个真正实现“八统一”管理的紧密型县域医共体。
(五)努力提升人民群众看病就医获得感。全面加强党对卫生健康事业的领导,推动剩余11家二级及以上公立医院全部实现党政分设,落实好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持续开展以案促改、整治群众身边腐败和不正之风专项整治,营造风清气正的干事创业工作氛围。持续开展改善就医感受提升患者体验主题活动,不断优化门诊预约挂号等服务流程,继续加强“互联网+医疗健康”建设,持续推行检验检查结果互认,全面实施基层服务便民惠民十项举措,努力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看病累”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