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高新区软环境拼出高质量发展硬实力

2023-11-15 16:51:23 作者:梁元

初冬时节,寒意渐浓。在渭南高新区,到处涌动着发展的热潮:

在渭南高新区陕煤启辰科技有限公司矿用高分子材料及无机材料生产项目现场,一台台设备高速运转,传出阵阵轰鸣。随着高分子材料生产线、无机材料生产线建成投产,项目三期可行性报告正紧锣密鼓地编制中。

在渭南高新区中粮粮谷渭南新建90万吨/年小麦加工项目现场,塔吊高耸,车辆穿梭,项目粮仓、库房等建筑主体已初具雏形……

不拒众流,方为江海。这是渭南高新区不断扩大开放、打造“优”无止境营商环境的缩影,也是窥见高新区引资“磁力”之所在。

让近者悦,远者来,以独特区位和资源优势为依托,以“营商环境优化年”活动为契机,以创新发展先行者的姿态和担当,让开放、智慧、公平、包容成为渭南高新区最鲜明的品格,向外而生、不断生长。

百舸争流,奋楫者先。好的营商环境是最大的“吸铁石”,也是最强的核心竞争力。渭南高新区以减负惠企和便民服务为目标,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不断厚植市场主体成长沃土,打造有温度、有速度、有力度的营商环境,让营商环境软实力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硬支撑,在营商中实现赢商。

深化改革 提升服务效能

10月25日,在渭南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公共资源交易平台上,由渭南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推出的渭南高新区首宗工业用地“标准地+带方案”出让网上拍卖竞拍成功。“推行这一模式后,企业拿地即可同步申请用地规划许可证、不动产登记证、工程规划许可证,大大缩减审批时间,节约企业成本。”渭南市自然资源和规划管理局高新管理中心主任吴文忠说。

企业发展哪里有问题,创新服务就到哪里。今年以来,渭南高新区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坚持将为民理念贯穿政务服务便利化全过程,聚焦企业和群众办事痛点、堵点,用足用活“容缺审批+承诺制+并联审批”模式,以清单方式列明可容缺事项,提升审批服务效率,提速项目落地实施,推进投资项目审批服务提速增效。围绕企业个人生命周期中企业开办、生产经营、出生、就业等关键节点,从企业和群众视角中的“一件事”出发,将涉及多个部门的“单项事”整合并联为15项“一件事一次办”,打造线上线下“一件事一次办”集成服务改革新模式,从线上数据打通、线下综合服务方面入手,整体性再造政务服务流程,推动企业群众“一件事”,线上线下“一次办”,实现一体化办理,推进服务集成优化升级,让企业和群众能享受到更多改革“红利”,切实增强满意度和获得感。

设立“企业服务110”热线、推行“政企早餐会”制度、建立“领导包抓+专班推进+督考问效”机制、搭建政企沟通服务“直通车”……在迭代优化营商环境的全新赛道上,渭南高新区立足全领域、全方位、全流程,用“放大镜”扫描服务环节,用“绣花针”织补漏洞缺口,用真情常态化入企服务,向各企业传递政策利好,帮助企业纾困解难,提振企业发展信心,实现精准对接重点或规上企业,为企业拓展市场搭台,以良好的营商环境培育投资兴业沃土。

层出不穷的一系列创新举措,不但为高新区探索出了高质量发展的新路,也为企业营造了极具成本竞争力的环境。

种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优化营商环境,没有最优,只有更优。截至目前,渭南高新区招引项目28个,总投资633.96亿元,其中10亿元以上项目9个,招商引资到位资金223.2亿元。

金融活水 为企业提供澎湃动能

渭南木王智能科技股份有限责任公司是一家专业从事微电子五金测试探针研发制造及新材料开发应用的高新技术企业,先后荣获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省技术创新示范企业等荣誉。今年以来,该公司不断加大科研创新投入、扩大生产规模,急需资金支持。

渭南高新区金融办获知这一情况后,立即深入企业了解生产经营现状、发展规划和资金需求,并积极联系金融机构,为企业寻找匹配的金融产品。最终,建设银行渭南分行通过供应链融资贷款及中长期技术改造贷款方式,为企业授信7700万元,截至目前,已累计投放1100万元,解决了企业资金缺口问题。

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是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今年以来,渭南高新区不断加大金融服务力度,积极为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的金融支撑。

为破解这一难题,渭南高新区以“三个年”活动为契机,推行“一企一助”融资改革、金融专家顾问上门服务机制,深入对接各产业领域企业,挖掘有融资需求企业名单,及时推介至各金融机构。渭南高新区还通过落实政银企座谈会、银企对接会等机制,与全市主要金融机构建立联系沟通渠道,持续深化政银企合作,有效解决银企信息不对称等难题。

以营商环境之“优”,促市场主体之“活”,为加快打造更具吸引力、更具竞争力、更富活力的营商投资环境,渭南高新区还常态化开展金融知识培训活动,组织金融机构及各民营企业积极参加,提升民营企业融资管理理念,帮助企业灵活运用融资工具解决自身融资难题,不断提升企业融资能力和效率,助力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多样化开展资本市场宣讲活动,不断提升企业资本市场意识和能力。

8月8日,渭南高新投资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成立暨干部任职大会召开。作为一家集“投、融、建、管、营”于一体的综合性国有资本运营集团公司,它的成立标志着渭南高新区投融资工作由此步入新发展阶段。

当金融与发展双向赋能,伴随着一串串开放的喜人数字、一幕幕火热的创新场景,渭南高新区以全区体制机制改革为契机,加快国资平台转型,积极运用“投行思维”,加大私募股权基金招引力度,加强股债并举、投贷联动,助推企业利用资本市场开展直接融资,多措并举缓解企业融资问题,为企业融资提供有效服务,渭南高新区的建设正在全力提速。

企业做好墙内事,政府做好墙外事,为企业营造好“如鱼得水”的暖企环境,护航才会更有力量。截至目前,渭南高新区收集企业融资需求10余家,对接金融机构15家200多次,共协助辖区内131家中小微企业与银行达成贷款合作,获得信贷资金81061.56万元。此外,渭南高新区还积极对接国开行、农发行等10家金融机构,签订战略合作议协,授信额度230亿元。

人才支撑 为高质量发展赋能

10月13日,陕西省奶山羊产业发展及乳业质量安全研讨会在渭南高新区陕西秦云农业科学研究院举办。来自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畜牧兽医局,中国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所、国家饲料监督检验中心(北京)、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单位的100余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商陕西奶山羊产业发展大计。

“以前我们都是走出去学习,但这次我们却能把行业大咖聚集起来,让别人来这里学习,我觉得这是一个意义深远的转变。”大会组织方、省“三秦学者”生鲜乳质量安全创新团队专家贺习文认为,这个变化,离不开渭南高新区良好的引才、育才、用才环境。

区域要发展,人才是根基。渭南高新区始终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理念,充分发挥人才工作在优化营商环境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在留住人才、用好人才上做文章。以海纳百川的胸襟和更多优惠的政策条件,全方位引进、培养、用好、留住人才,有力激发人才效能,推动人才工作创新与优化营商环境互融共进。

只有人才链的“强”,才能激发创新链的“活”,支撑产业链的“优”,为推动各类优秀人才下沉到企业、出彩在基层,渭南高新区围绕全区产业链需求,制定出台《渭南高新区智汇高新·产才融合发展若干措施》等惠企人才政策,用心用情做好各类人才生活、子女教育、医疗保障等“硬待遇”“软保障”,此举吸引了各类人才到渭南高新区创业就业,形成了“产业引进人才,人才推动产业”相互促进的链条效应,树立了“引才、爱才、留才、用才”的人才环境和营商环境。

渭南高新区依托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形成以3D打印产业培育基地、中国酵素城、包装印刷产业园、数字经济产业园四大载体为承接,在全省率先形成增材制造、专用装备、大健康、数字经济四大领域的两链融合示范试点,着力培养一批领军人才和人才团队,形成“虹吸效应”,构建“一花引来百花香”的人才发展新格局。

水积而鱼聚,木茂而鸟集。为深挖人才红利,为辖区高质量发展蓄势赋能。渭南高新区不断加快完善高质量人才政策体系、加快集聚高层次人才,紧扣产业、企业、专业所需,加大支持企业“揭榜挂帅”力度,先后与中国工程院院士、温州医科大学校长李校堃团队,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安交通大学教授卢秉恒团队,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武汉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健康学院院长张同存团队等分别在生物疫苗、增材制造、创新药物研发等领域建立合作机制,进一步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同时,渭南高新区还通过政策引导和奖励补助措施,鼓励科技人员、企业家等创新创业人才队伍加快建设技术研发中心和申报各类研发创新平台,推进院士专家工作站、科研成果转化基地等创新载体建设,积极开展企业与高校院所间的撮合对接,架起科技成果转化供给侧和需求侧的桥梁,提升科技成果从研发到市场的产业化效率。

“惜才、爱才、引才、聚才”一直是渭南高新区的城市底色。更加积极、开放、有效的人才政策,更加科学、有效的引才育才储才体系,正在为渭南高新区高质量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

我们欣喜地看到,一条人才的生态链已经在高新区的发展之路上形成,随着激励、开放的人才政策加持,科学、培养的引才育才储才体系的完善,科技、研发、资源、项目等一系列创新资源要素也随之奔涌集聚,让群贤毕至、百舸争流的一池春水成为常态,实现人才集聚与产业发展的同频共振、同向发力。

截至目前,渭南高新区拥有高新技术企业85家、省级瞪羚企业4家,累计参评科技型中小企业219家,认定134家,高新技术参评企业46家;建成省级院士专家工作站2家,省级专家工作站2家,中省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7个,企业技术中心22家;新增高层次人才7名,组织推荐国家级高层次人才特支计划4名,先后促成6家企业同4家高校达成创新研发和科研成果转化合作协议,6家企业申报2023年省级上市后备企业储备库及数据更新,5家企业分别完成股改或启动“新三板”上市计划,全区科技型企业共完成技术合同交易7.4亿元。

扫一扫分享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