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城市拥抱健康将健康融入生活——陕西安康市奋力谱写健康安康建设新篇章

2023-11-17 10:51:31 作者:田丕 陈楚珺 熊炜

治国之道,富民为始;富民之道,健康为本。

健康是幸福生活最重要的指标,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应有之义和基础保障。近年来,安康市卫健系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卫生健康工作的重要论述,奋楫前行,步步跨越,坚决扛起守护人民健康的使命任务,认真贯彻预防为主的健康策略,守正创新、开拓进取,履职尽责、担当作为,推动健康安康建设不断取得新成效。

图片

同时,健康也是高质量发展建设必不可少的基础,我市对照城乡居民的健康需求和期盼,举全市之力,勠力同心开展健康安康工作,健康生活、健康环境、健康服务、健康保障、健康产业不断完善,健康基石不断夯实。

从一开始,安康市就明确,在安康走向健康社会的进程中,要的是全面的、全体的健康。

从那一刻起,安康人民群众从“健康”迈向了“更健康”。

健康生活:幸福感背后是基础的提升

用一个关键词概括我市人民群众的健康生活,那就是“幸福感”。

对于本地市民和外地游客来说,安康的第一眼印象就是穿城而过的汉江,而在汉江两岸的沿江步道更是让人眼前一亮,篮球场、足球场、儿童游乐场、健身器材就像丝线上的“珍珠”一样,被串联在一江两岸。

正在公园健身运动的学生小唐告诉记者,自己是第一次来江滩体育公园足球场踢球,这里的场地很宽敞,塑胶草坪也很软,不容易摔伤,以后会经常和小伙伴来这里锻炼。

儿童游乐场内,市民刘女士正带着孩子荡秋千,她说这里空气好,绿化也到位,平日里会常带孩子来这里玩,既能呼吸新鲜空气还能免费体验益智类游乐设施,有利于孩子身心健康。

“自从建了这个公园,我经常来这里锻炼身体。以前逛公园是为了娱乐,现在不一样了,走在江边不仅能锻炼还能学习健康知识,身体也比以前好多了,真是太好了!”居民胡先生一边散步一边跟记者聊起来。

随着注重健康品质和健康生活的人越来越多,我市群众逐渐养成了正确的健康观,增强了健康自我管理意识,形成人人关注健康、人人重视健康的良好氛围,提升了全民健康素养。

群众源源不断幸福感的背后,是健康安康这项工作的持续发力。

为了提高居民健康意识,我市引导全社会牢固树立“人人为健康、健康为人人”的核心健康观,切实把健康意识贯穿到每一个细节,让健康知识深入人心,让健康行为走进生活,让幸福跟着健康走。

健康安康工作被纳入市委、市政府年度目标责任考核体系,按年度任务要求完成健康建设专项考核和监测评估工作;充分发挥专家咨询委员会作用,开展调研、督导、监测、考核39场次;健康城市建设提质增效,获评陕西“样板市”,大卫生、大健康理念持续深入人心。

安康体育场、高新运动公园等一批体育休闲场所建成投用,2022年新改扩建体育场馆11万平方米,全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2.37平方米,推进机关企事业单位公共厕所、体育场馆、停车泊位等有序向社会开放,收获的不仅有群众的纷纷点赞,还有健康带来的幸福感。

同时,健康生活质量不断提升,全市广大居民群众养成了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促进重点人群体育活动,提高全民身体素质。加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和规范化管理,促进全民心理健康。

目前,我市建立了市、县、镇、村四级健康教育网络,居民健康素养水平提高到19.56%,国民体质合格率95.66%,建设无烟党政机关582个,建立了精神卫生医疗机构、社区康复机构、社会组织及家庭相互衔接的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体系。

健康环境:整洁舒适生态宜居

2022年,安康城市水环境指数3.3358,平均改善指数3.31%,排名全省“双第一”。今年1至9月,城市水环境指数3.1262,排名全省第一,指数较上年同期改善9.54%;全市地表水水质优良率保持100%,县级及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

“以前汉江边有很多洗衣服洗车的,通过各部门的配合,制定汉江水质保护条例,现在很少能在江边看到这些现象了,构成一幅人在城中、健康在心中的美景画面。”市生态环境局水生态环境科李林斌说。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健康陕西建设工作,充分发挥健康安康建设委员会协调作用,建立了以党委牵头、政府主抓、部门分工实施的联动机制,常态化开展协调推进、年度考核、监测评估、宣传推广、健康城市建设、健康陕西行动、健康细胞示范建设等重点工作。

健康建设被分解成一个个项目实施管理。更重要的是,健康建设融入到政策中,由此形成多部门协同联动机制。

推动各级、各方面不懈推进健康安康建设的另一大举措是,与国家森林城市、国家绿化模范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全国医养结合试点、生态健康养老示范市相结合,组建了融合推进机构,建立了融合推进机制、督导考核机制,实施“健康+交通”“健康+旅游”“健康+餐饮”“健康+运动”等发展新模式,全国医养结合试点、生态健康养老示范市、国家健康城市样板市等一系列国字号品牌相继建成,大卫生、大健康格局得到进一步巩固和扩展。

健康安康建设新格局,亦由此形成。

市生态环境局大气环境科扬楠说,“现在年轻人结婚办喜事,会用气球、电子烟花爆竹听个声响。民众的意识有很大变化,安康出台了烟花爆竹禁燃禁放条例,安康高新区、恒口示范区实行全域禁放, 各级各部门对重要节日节点的禁燃禁放投入了很大的人力物力。”

目前,安康市在健康安康工作开展中,实施网格化大气污染治理,严格落实减煤、控车、抑尘、治源、禁燃、增绿六项措施,统筹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三水”治理,实行河湖长制“一把手”工程,全面落实长江流域十年禁渔,加强土壤污染调查详查、风险评估管控、修复治理,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治脏、治乱、治差工程,全面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创新实施国家卫生城市、国家森林城市、生态文明示范市、文明城市、综治优秀示范市五城联创,市县镇村四级同创,提升城市环境品质;采取“市场化消杀+专业化评估”策略,有效控制了病媒生物密度。

全市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86.57%,城市和县城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接近100%,城乡居民饮用水检测合格率100%,市域空气质量优良天数347天、连续16年在全省领先,地表水好于Ⅲ类水体的比例达到100%。建成小型农村生活垃圾填埋厂69个、垃圾处理厂14个,垃圾治理率92.93%,村庄清洁行动实现全覆盖。

健康服务:不胜枚举的“窗口”

从老百姓的“病有所医”,提升到“病有良医”,从“好看病”,到“看好病”,我市的健康安康建设,走的是医疗服务“沉到底”的路子。

记者在安康市人民医院看到,整体环境改善后,医院服务水平也大幅提升。

“高质量的志愿服务缩短了门诊患者的滞留时间。对于老年儿童等特殊人群,医院做好环境适老化和无障碍改善。针对上班族工作日就诊时间困难,医院还专门开设了假日门诊。”市人民医院副院长李福广介绍,医院着力打造电子化平台,推出微信公众号和掌上医院,为患者节省时间、降低费用。

像人民医院这样做好健康服务的,只是我市健康工作的一个“窗口”。这样的“窗口”,在安康不胜枚举。

2020年以来,我市实施卫生健康基础建设项目58个,总投资40.7亿元,陕南区域医疗中心、中医药传承创新项目、市传染病院即将建成投用,10个县级医院改扩建工程、17个县域医疗副中心建设正在抓紧实施,1469个卫生室达到公房化要求,医疗床位数达到19389张,每千人拥有床位数7.82张。现有医疗卫生机构2788家,其中,4家三级医院、20家二甲县级医院、6个基层示范中医院、169个规范化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081家村卫生室、11家疾控中心、11个卫生执法监督机构。市中心医院建成紧急医学救援基地,高血压、糖尿病规范管理率76.99%、74.17%,确定市、县区定点医院15个。碘缺乏病、大骨节病、燃煤污染型氟中毒、砷中毒病区县均达到国家消除标准。

以市级医院为“高地”、县级医院为“龙头”、镇卫生院为“枢纽”、村卫生室为“网底”的医疗服务体系全面建成。

柔性引进国家级知名医学专家36人、高层次紧缺人才174人,招聘医学本科生1811名,全市有卫生专业技术人员21059人,每千人口拥有卫生技术人员8.5名。建成国家、省级、市级临床重点专科和学科110余个。建成市级质控中心31个,胸痛、卒中、创伤、危重孕产妇、危重儿童和新生儿“五大中心”实现县域全覆盖,组建1907个家庭医生团队“上门服务”。2022年全市医疗机构总诊疗人次1378.4万,县域内就诊率达到91%以上。

安康市还扎实推进卫生健康人才“十百千万”培训培养工程,组织各类技术人才参加进修学习培训13455人次。信息化建设指数位列全国地级市第30名,入围2022年国家卫健委发布的“全国卫生健康信息化发展指数”榜单,“互联网+家庭医生”服务模式被人民网、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评为“2022年健康中国创新实践案例”。

健康保障:用温暖底色守护群众幸福

一座城市的幸福感,离不开健康保障赋予的温暖底色。

“老百姓感受最深刻的就是到医院买药更便宜了,高血脂高血压等常用药便宜了。以前高血压报销1000元封顶,现在是5000元。”市医保局合疗办马劲枫深有感触,自开展健康安康工作以来,我市完善以基本医疗保障为主体、其他多种形式健康保险为补充的全民医疗保障体系。

通过加强医保管理服务体系建设,全面推进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完善基本医保异地就医结算。健全重特大疾病医疗保障机制,强化了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和商业健康保险的有效衔接。药品、医疗器械流通体制改革得到深化,完善基本药物政策,健全药品供应保障体系。

马劲枫介绍,截至6月底,全市基本医保参保率稳定在 99%左右。继续实行基本医疗、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三重保障,全市职工医保、城乡居民医保住院费用政策范围内平均报销比例分别稳定在80%、70%左右,统一规范职工和城乡居民门诊慢特病政策,病种扩大至55种。规范精神类疾病报销政策, 90%的病种提高了报销封顶线和报销比例。

同时,在助力乡村振兴中,全额资助特困供养人员、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等特殊困难群体,对脱贫不稳定且纳入农村低收入人口监测范围的人员给予不低于190元定额资助,累计资助参保21.79万人,全市脱贫人口和易返贫致贫人口全部参保。大病保险继续对特困人员、低保对象和返贫致贫人口实施起付线降低50%等倾斜支付政策。

一系列的保障措施守护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

安康市健康保障水平持续提升,个人卫生费用支出占卫生总费用比例下降至24.98%,人均预期寿命提高到78.43岁,保持在全省第一方阵;全年实施卫生健康项目44个、完成投资7.86亿元。实施“双培养工程”,招聘医学本科毕业生95名,建立省级名中医工作室4个,培育市级名中医工作室12个。

健康医养:从“细胞”到产业的宏大图景

一个个健康的细胞构成了一个个健康的人,健康的城市也需要健康的细胞来支撑。当它们都保持健康活力,城市才会生机勃勃。

在健康细胞建设提质扩面工作中,我市连续4年将健康细胞工程列入市委常委会年度工作要点和政府工作报告重点民生工程,成立了健康细胞示范建设指导专家库,立足大健康格局,将健康细胞示范建设与国卫国森创建、文明城市创建、全民健身行动等多个行业的重点工作融合推进。新增命名市级健康机关101个、健康社区53个、健康村庄121个、健康学校283个、健康医院26个、健康企业32家、健康家庭示范镇15个。健康机关、健康社区、健康村庄、健康学校、健康医院、健康企业、健康军营、健康家庭建设率分别为60.1%、60.3%、59.7%、74.9%、100%、58.6%、80%、25%。

近年来,安康市创新思路,积极探索发展新模式,与生态宜居健康城市建设结合,积极打造医中有养、养中有医、医养互助、签约服务、民办医院等五种基本形态,将健康养老服务列入向社会公开承诺的“十件实事”之一,加快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持续加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不断改善老年人就医服务,织牢医疗健康服务保障网,扎实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夯实居家养老基础。

安康市出台《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实施意见》等8个政策文件,着力构建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医养服务体系,探索“医养+”“互助+”“签约+”“商业+”等多元化服务业态。作为指挥棒,这些政策和措施,起到了强力的推动、促进作用。

如今,安康市已创建国家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1个、省级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1个。全市建成省级医养结合示范基地6个、医养结合服务中心10家、老年友善医疗机构171家,市级医养结合示范点41个,老年病院、康复护理院13个,65岁及以上老年人健康管理率达82%。

安康连续5年入选中国康养城市排行榜50强,医养结合模式入选“全国医养结合200例典型经验”,被国家卫健委、民政部全国推广。

一幅万千居民投身参与的宏大健康图景,给安康的“健康细胞”做了最好的注脚——健康的社会,正是由千千万万个健康的单位、健康的家庭、健康的个人组成。 

扫一扫分享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