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孤影锁阳城

2023-12-04 12:31:40 作者:白 英 文

锁阳城,屹立在古代丝绸之路黄金路段上,瓜州县锁阳城镇东南戈壁荒漠中。骆驼刺在这里放肆生长着,让这座独自耸立在满眼沙土中的城镇遗址,显得不那么孤寂,千年的时光流逝,远去了金戈铁马与繁华喧嚣。“独见古城摇瘦影,顶风一壁天地长”,每一片时光,都怀藏着辉煌的过去,每一粒沙土,都倾诉着岁月的故事。虽然残存的锁阳城废墟濒临消亡,但历史写就的神话却依然久盛不衰。

出于对丝路古城遗址的保护,进入锁阳城需要乘坐游览车,由景区导游陪同才能入内。我们选择乘坐古老的交通工具马车游览,车把式宋宝玉是个三十多岁的后生,附近锁阳城镇人,他自然成了本次古城游的车夫兼导游。

马车沿着蜿蜒的道路前进,苍凉是这里的唯一色调,环视这片残垣断壁,不禁产生重重疑问:这样一座丝绸之路上的雄关重镇,因何以锁阳为名?为何就遗弃、荒废成这般模样?小宋的车上,备有几根当地的特产“锁阳”,这是一种植物,表面呈棕红色,像一根根粗细不等的“木棍”,二三十厘米长,质地坚硬,作为中药材,物如其名,可以益阳补气,甘甜可口。小宋说,这一带土质疏松多沙,日照充足,适合“锁阳”生长,锁阳城因此而得名。小宋边赶车边和我们说着,他的讲解既有经过考证的历史,也有来自民间的传说,还有作为土生土长的锁阳人对这片土地的感情,很是生动,从他的话语中,我的脑海里逐渐还原了这座古城千年之前的模样。

马车载着我们,逐渐靠近了锁阳城的核心区域,依然是满眼的黄莽寥阔,行走在避让建筑遗址而开辟出的一条土路上,卷动起来的黄沙扑面而来。红柳、骆驼刺等耐旱植物,是调剂漫漫黄沙的唯一绿色,但这些荒漠特有的绿色,更平添几分荒凉。从示意图上看,锁阳城遗址呈不规则的回字形,内城呈不规则的四边形,城墙采用夯土版筑,长四五百米不等,总面积约28万平方米,中间一道500米的隔墙,将内城分成了东西两城,其中,西城较大,是罗城,为商业区和居民区;东城较小,是子城,为衙署驻地。外城面积则数倍于内城,多达80万平方米。内城、外城以及双重城墙之间的羊马城(古时御敌工事),还有墙体上的瓮城、马面、角墩等防御设施共同构成了完整的古代城防体系。沿路断断续续能看到锁阳城的外城墙,遗憾的是,遗址日夜受着风沙的侵蚀,不复当年,唯有残垣断壁似乎还在述说着曾经的硝烟与辉煌。

为了保护这片脆弱的遗址,城内只保留了寥寥数个观景点,内城的西南瓮城是其中之一。在内城的遗址上依稀能辨别出高耸的角墩烽燧,烽燧也称烽火台,是古代军事中站岗放哨的报警系统,“白天燃烟为烽,夜间点火为燧”,一旦发现敌情,士兵即可以通过烽火来传递信息,至今还能看到在沙丘瓦砾间留下的已经炭化的积薪堆。内城四角烽火台中,尤以用土坯砌成高约18米的西北角墩最为高大,是瞭望敌情、俯瞰全城的制高点,现已成了锁阳城的重要标志。这座烽火台之所以能屹立至今,主要原因是墩体上开有一个东西走向的门洞。这个门洞有能为站岗放哨的士兵起到遮风避雨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具有减少风荷载的功能。瓜州素有“世界风库”之称,风沙特别大,常年盛行东西风,留有这样一个门洞就可以减少角墩对风的阻力,所以这个角墩至今保存比较完好。

很多人都知道西宁有一座塔尔寺,在锁阳城里,也有一座塔尔寺。就在古城的东北方向1公里多的地方,残存一座大型寺院遗址,寺址墙垣多已坍塌,地上到处散落着碎石与瓦砾,从遗留地基可看出,塔尔寺分内部寺院和外围院落两层,整体格局自南向北沿中轴线依次为山门遗址、大殿遗址、大塔和小塔群。现存的主要建筑是,寺址中心一座土坯衬砌的覆钵式大塔,底径约11米,高有9米,大塔以北东西一线还有几座小塔,形制类似大塔,大大小小的残塔,都已灰土剥落,面目全非。寺院南垣还存墩台两座,可能是钟楼和鼓楼的遗迹。寺内大塔下曾掘出过半截唐碑,据考证,这座修建于唐代开元年间的寺庙,最初命名为开元寺,后来又叫做阿育王寺,等到若干年后西夏驻军的时候,重建后又更名为塔尔寺。塔尔寺地基一米之下,掩埋着唐朝的开元寺。最为传奇的是1300多年前,大唐高僧玄奘法师去往西天取经就曾在此讲经说法。

四季轮回,岁月更替,锁阳城以坚韧的身姿,顽强地承载着丝路千年的灿烂,在沙丘红柳、大漠落日、雅丹风光的映衬下,呈现出一种别样的自然雄浑之美与残缺悲壮之美。岁月虽逝,风骨犹存,锁阳城,辉煌不曾褪色,历史亦不会忘却!

来源: 镇江日报

责任编辑:樊锐祥

扫一扫分享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