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第一学历”的讨论可谓是沸沸扬扬,尽管教育部门明确承认并无此类概念,但是企业在招聘中设置的各种显性隐性的门槛却是真实存在,无数并非名校出身的学子中伤感叹,仿佛一道伤疤,久久不能愈合。办企业不是做慈善,没有抚养义务,它所追求的是经济利益,是效益优先,正是基于此,我才斗胆进言,劝告企业重抖擞,不拘一格招人才。
诚然,第一学历与一定的个人能力挂钩,但谁又能保证四年时间不够一个学生荒废学业、蹉跎岁月,四年时间不够一个学生幡然醒悟、奇迹发生?殊不知名校也出懒人,双非岂无才子?如果人生是场长跑,企业犹如观众,我们都会为前一千米领先的选手拍掌叫好,但是谁又敢拍着胸脯肯定地说,最后奔跑的那些人不会是率先冲过终点的冠军?
我并非刻意掩饰双非同名校之间的差距,更不是质疑学生高中三年的刻苦拼搏没有意义,尤其是名校优渥的资源,让身处其中的人更好开拓视野、更大提升能力,在当今人人都喜欢名校的时代,企业也会如此期待。只是HR一句“我们只看第一学历”,让自救的人无力向上,让向上的人陷入绝望,这是我们所深恶痛绝的。
每年一千万的大学毕业生,一部分涌入社会,另一部分提升学历后也涌入社会。人才的充足,学历的膨胀让就业市场看似劳动力无限,即便硕博,第一学历不行也须退避三舍,让企业大摇大摆地享受或浪费着人才红利:尽可能抬升岗位要求,让劳动力创造更多剩余价值。躺在时代红利上,这看似对一般企业利好的形势,退潮之后,企业未来将何去何从?
卓越的企业家都应该是实干家,优秀的企业都应该是务实的,就像没有哪一个优秀的企业家会追求浮名,否则他一定会在涌动的商业浪潮中翻船,企业也不应该囿于学历光环,把能力当作衡量人才的唯一标准,安排岗位的第一考虑,不拘一格选拔人才,这才是对企业负责的长视做法。
每个人都需要一个展示的舞台,坦白说,资源有限,岗位有限,并非所有人与心仪的职位之间都能较好地匹配,满意于所得,但是,当聚光灯打在一小部分人身上之前,能不能让所有求职者都能在高考之后再公平地竞争一次,统一安排一场笔试或者实操,这并不困难,且对企业来说更是利处颇多,由此淘汰的人也输得心服口服。
事实上,当就业的门槛被一再抬高,从大专生到本科生再到双一流本科,招聘要求被市场默认般地无节制放大,即便如今第一学历符合要求的院校未来也有可能被排斥在大门之外,无法跻身市场之中,等待这个社会的将是一片指责与哀怨。当所有院校纷纷反感并抵制,当国家严厉打击如此乱象,企业也将难逃责任。
(来源: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