淬炼岁月点亮生活 细节刻画人物个性

——读白来勤先生散文集《乡愁扯不断》有感之四

2023-12-11 15:02:09 作者:程斌

20231211094431976-73-63849.jpg_scale.jpg

 本文作者程斌和白来勤先生(右)

静心阅读《乡愁扯不断》,对我而言是一种别样的享受。莫名其妙,我居然产生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

通过这部散文集,我感知着生活,感悟着岁月,感念着缘分。

生活细节刻画人物个性 打磨生活精细亮点增强感染力

无论我是在秦巴山腹地还是在渭河平原,只要我愿意打开书便可跨越时空随时与来勤先生对话交流,他那细腻真挚饱满的情感和描写的生活细节和亮点令我心海激荡汹涌澎湃。

“艺术来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世界著名文艺理论家尼古拉·车尔尼雪夫斯基曾说过这句至理名言,诚然,没有真实和烟火气息浓厚的生活就没有文学艺术创作的源头和灵感。

有人还曾说过,“细节可以决定事情的成败”,一滴水折射太阳的光芒,关键性的细节既可以反映一个人或一件事或者一个物的品质优劣,还可以反映出生活的真谛与本质。我个人认为,生活中的闪光或者关键性的细节,甚至生活琐事都进行文学艺术素材的原形。

来勤先生细节刻画人物质朴自然,在生活烟火气息中彰显人物鲜明的个性,成为多年来先生意颇具特色且熟稔的文学创作手法和风格。

“黑姑姑”人如其名,比作“瓯子”,譬如在作品《黑姑姑》中,描写主人公黑姑姑时,作者以质朴文字运用绘画艺术的素描手法刻画出人物形象和个性,“她又黑又矮还略显富态,一双眼睛真和一对瓯子差不多,厚厚的嘴唇,圆圆的脸,略显得有点大的头上包一块或灰或黑的头巾,有时候搭一块月白色的手帕”。

黑姑姑形象不仅跃然纸上栩栩如生,更是改革开放之前中国农村尤其是关中地区农村妇女的特有装扮和形象,就是身边的婶婶或者大妈,让读者身临其境也增添了亲和力和亲切感。瞧,黑姑姑就是我们身边普通的一员,“身高也就一米四多,极易使人想起拔火罐儿时使用的‘瓯罐子’,很不起眼。”

再诸如,“我”年幼不幸丧母,对于儿时衣着破烂破烂又常常胆怯不受人待见的一段细致入微的描写,加上灵活得恰如其分地运用陕西关中方言,形成了来勤先生独特的语言风格,“就算(衣服)穿得浑全,也是整得脏嘛咕咚(方言:即特别脏),胸前的饭迹垢印,袖口的鼻涕脏污,别人都说我的衣裳‘能擦洋火’(戏谑嘲笑人的说法,方言,意思是污渍积累厚重,可以当火柴盒侧面砂皮磷纸用)。

读者读罢这些生活气息浓厚的文字不由得也是一阵心酸,而来勤先生正视曾经残酷的现实,在朴实文字中自嘲,因缺少照顾和管教,“我”卫生状况极差,儿时的形象是鼻涕长流,被大娃们戏谑比方是“挂面厂长”。

众多周知,童年是每个人成长的关键时期,童年时期的经历和环境对个人行为和心理特征的形成有着深远的影响。根相关研究表明,良好的家庭环境能够促进孩子的自我控制力和社交技能的发展,提高其心理健康和幸福感。

“每当我遇到挫折时,(母亲)那双(明亮的)眼睛就会闪耀在我脑海;冥冥中,我总听到有人在对我说:‘坚持住,别停,朝前爬!”

在《听别人讲妈妈的故事》文章中,白来勤老师用深情通过乡党和亲友的描述,还原了仅有41年生命历程母亲的感人故事,浓厚的笔调刻画出一位普通平凡却充满爱心的伟大母亲形象,母亲生前不仅漂亮、善良又贤惠,不仅仅疼爱自己的儿女们,更是善待其他孩子。

按照白来勤先生家乡当地农村的风俗,让襁褓里会爬的孩子去钻年事已高老人的寿枋(棺材),寓意着“过关”美意,长辈们祈福自家孩子能茁壮健康成长。按照当地风俗,妈妈抱着怀里吃奶的“我”费神到处寻找寿枋给“我”抢到一个“过关”的机会,孱弱的“我”没有力气和勇气爬完长长的棺材底,“爬呀,俺娃爬,坚持住,别停!朝前爬……”在妈妈希冀和鼓励声中,幼小的“我”在哭喊声中“过关”成功。

随着来勤先生文字,读者一路前行,也一同沐浴在伟大母爱和光芒里,“体验式”品鉴着生活的酸甜苦辣,“沉浸式”感知着人生的喜怒哀乐。

读者告别“母亲”,在来勤先生的文字里见到了“二姐”。来勤老师用文字讲述,二姐曾做过民办教师又辞职,她以“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气魄,在生活中也是顽强拼搏,悉心培养“我”外甥和外甥女一双儿女,成功考入重点大学,此举也给了成年后的“我”莫大的激励和幸福感。

直面自身人生坎坷 他淬炼成一双“火眼金睛”

有人曾说过,幸运的童年可以治愈一生,不幸的童年却要用一生的来治愈。

童年的经历和所受的教育,会影响到一个人的一生。从这个角度而言,来勤老师童年既是不幸的却又是幸运的,他在童年尽管备受生活艰难和确实母亲的呵护,但时刻能感受到家庭温暖和亲人间的爱,父亲、几个姑姑和几个姐姐不自觉加大自身的角色,力所能及给年幼的“我”弥补原本缺失的母爱。

古人曾说过,“不经一番彻寒骨,怎得梅花扑鼻香。”当代著名作家、学者余秋雨先生也曾说说:苦难是人生的财富,经历过苦难的人会更加成熟。

确实如此,来勤先生不仅在苦难中没有消沉反而愈发勤奋。俗话说,“人如其名,文如其人”。孜孜不倦,勤勤恳恳正是他的写照,“来勤,来勤,起来就勤,”毫不夸张地说,每天清晨白来勤先生起床后即进入勤奋的工作状态,而他不辍的笔耕精神在圈内圈外早已成为美谈。

行文至此,我不得不为来勤先生年少时坎坷遭遇而倍感痛楚,为他挖掘生活细节的敏锐力而钦佩;为他“宝剑锋从磨砺出”坚韧顽强的精神而折服;为他为人处世真诚、善良和谦逊优秀品质而钦佩;更为他水滴穿石、持之以恒的精神而敬仰。

就作家深入生活和创作风格而言,正是由于来勤先生通过审视自身人生经历和仔细观察,勇于直面自身人生的坎坷、不幸与幸运,在岁月砥石打磨中他淬炼成一双“火眼金睛”:在生活中练就非常敏锐的观察力,在岁月里铸就超强的洞察力,然后,他用饱满而又真挚的笔调加持上细腻的感情,让这些文字在烟火气息浓郁氛围中产生意想不到的超强的穿透力,从而达到强烈的渲染力和感染力等文学艺术效果,引起读者共鸣和共情。

在《乡愁扯不断》中尤其是在“血浓于水”“村人印象”两个篇幅中,有姐姐们和父亲、妻子以及黑姑姑、孔雀姑姑等亲人的亲情,《我的启蒙老师》的深厚的师生情,也有《广福老汉》温暖的乡情,还有《“袁示范”姐姐》友情,更有对母亲、父亲思念和感激之情,甚至还有对故去父亲失约的悔恨、愧疚、自责和遗憾之情(《又一次失约老父亲》)。

在《乡愁扯不断》中,作为读者的我更青睐于来勤先生“血浓于水”“村人印象”“村事拾珠”,个人愚见如果能将姊妹篇“草木情深”“神州履痕”“年俗记忆” “红白喜事”“方言民谣”等篇幅摘离此著作的系列“乡愁三部曲”单独出版,我想无论感染力和传播力还是社会效益可能会更好,也更能凸出生活亮点与人间真情、人间的至善至美至真,愈发可增强文学艺术的扩张力、冲击力和创造力。

拜读白来勤先生《乡愁不断》各个篇章作品印证了我的个人观点,来勤先生敏锐观察力和洞察力,丰富细腻的情感融入其中,生活中闪光的细节,通过文学艺术手段的提炼、取舍和加工,朴实无华的语言表现得更加细致和精练,增强了感染力和冲击力,从而无论是他眼里的人还是生活中的小事甚至常人熟视无睹的事情就会变得更加生动和耐人寻味,充满了生活的哲理与智慧。无论是他朴实无华却灵动的文字,还是他对人与事、人与人、人与物之间敏锐洞察力与对社会深邃思考;抑或是在他年近花甲阅尽世间浮华后修炼出的谦逊待人、厚德载物般的人格魅力,或者是他从小经受磨难锲而不舍一路向上向阳终踏平坎坷成大道的拼搏吴励志精神,无一不令我这个晚辈和文学爱好者油然而生出敬意!

总之,白来勤先生的文字背后是气息浓郁的烟火生活,而文学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他在生活中淬炼的细节刻骨铭心感人肺腑,大大地书写着血浓于水的亲情和真情,闪耀着人与人之间真诚、善良、大爱、感恩乃至无私奉献的人性光芒。

在此衷心祝愿白先生的“来勤”艺术风格和独具的魅力发扬光大;“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真诚祝福来勤老师在文学艺术道路上创作出更好更具有时代精神和深远意义的作品。

[作者简介]:

程斌,男,中共党员,主任记者,上世纪70年代初生于陕西临潼,西北大学汉语言专业毕业、文学学士,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文化传播协会研究员、陕西省散文学会会员。现供职于华商报社。

新闻作品曾多次荣获中国、陕西好新闻奖,全国法制好新闻奖;

近年来,利用碎片时间学习习作,有数十篇散文、诗歌作品散见于省、市级报刊和广播电台、文学杂志以及省、市、国家级新媒体平台(含音频有声频道)刊发或播出。

多次获得全国文学征文大赛不同奖项,多篇散文曾被选纳结集出版成书。

责任编辑:陈平

扫一扫分享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