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末理财现三大动向

2023-12-19 14:33:28 作者:赵萌

临近年末,银行理财出现一些新动向。

一是多家银行理财公司宣布对旗下部分产品实行阶段性费率优惠,部分产品调降后的管理费率甚至不足0.1%。二是近期银行理财产品出现了密集下调业绩比较基准的现象,下调的幅度从10个基点到85个基点不等。三是面对净值化背景下理财市场和产品的不断变动,财富管理和规划服务将成为银行机构和理财公司重要布局方向。

多家理财公司调降费率

12月8日,兴银理财发布关于多款理财产品实施阶段性费率优惠的公告,主要涉及定开类产品。调降后,上述产品的投资管理费率均在0.1%以内。例如,2023年12月13日起至2025年2月11日,兴银理财“兴承恒享众盈14月定期开放4号”固收类理财产品管理费率从0.40%降至0.07%。

普益标准研究员董丹浓分析认为,理财公司调降产品费率意在宣传机构将陪伴投资者、让利投资者的理念,此种营销方法有助于稳定存量客户和吸引新客户。与公募基金等资管行业其他产品相比,目前理财产品费率已处于较低水平,且降费主要针对新发或特定产品,大规模调降费率的可能性不大。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以来,银行理财降费举措颇具创新性。今年5月份,招银理财在发行一款权益类理财产品时提出,当产品累计净值低于1元时,将暂停收取固定投资管理费,直至产品累计净值高于1元后恢复收取,对理财产品管理费结构设计进行了创新。

“将产品费率和产品表现挂钩,是银行理财公司的一次有益尝试。”董丹浓认为,理财市场在经历“赎回潮”“破净潮”后,居民投资趋于保守,理财公司加大费率优惠力度是应对理财业务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做出的一种阶段性展业策略。但长期来看,理财公司仍应持续提升自身投研能力和投资策略,构建行之有效的全方位研究体系,强化净值波动管理,及时研判宏观经济及金融市场趋势,提升大类资产配置能力。

银行理财产品密集下调业绩基准

近期,银行理财产品出现了密集下调业绩比较基准的现象,下调的幅度从10个基点到85个基点不等。

例如,12月11日,平安理财发布公告称,因市场变化,拟调整旗下“平安理财新卓越稳健一年定开14号”固收类理财产品的业绩比较基准。具体来看,该产品A、B份额调整后的业绩比较基准分别为年化3.40%至5.10%、年化3.30%至5.00%。此次业绩比较基准调整将于2023年12月20日生效。

进入12月份以来,理财公司下调产品业绩比较基准的现象变得较为密集。除平安理财之外,华夏理财、广银理财等皆发布过调整产品业绩比较基准的公告。涉及的产品类型主要是固收类产品。

“监管部门对于业绩基准展示的要求不断提高,此番下调业绩比较基准可以说是理财公司顺应监管要求,规范业绩比较基准展示的体现。”董丹浓表示。

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债市收益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理财产品的收益表现,理财公司选择通过调降业绩基准以贴合产品实际业绩表现,降低投资者对投资回报的预期。“此次业绩基准下调产品多为固收类产品,其产品配置较多为债券类资产,收益表现与债市表现密切相关。”董丹浓表示。

专家认为,对投资者而言,银行理财产品净值化后,“赎回潮”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将以一种常态化的形式存在。因此,投资者应正确认识产品风险收益特征与自身风险承受能力,规避市场转弱时因心理落差较大而产生的非理性赎回行为,避免产生不必要的损失。

根据普益标准的最新数据,截至12月初,在售封闭式理财产品的平均业绩比较基准为3.39%,在售开放式理财产品的业绩比较基准为3.37%,均较10月中旬下降5个基点。

财富管理和规划服务受热捧

近日,在邮储银行厦门思明区支行的“邮爱驿站”,一场以“2024美好生活季”为主题的个人养老金公益宣讲活动正在举办。邮储银行的理财经理正在为前来参加活动的市民普及个人养老金的相关税收优惠政策。

可以看到,年末通常是银行新一年“开门红”工作的准备期,各家银行纷纷开启形式多样的营销和宣传活动,抢占市场份额,扩大网点影响力。

“面对繁杂的金融产品,我不知道该怎么选择,又怕买错了。”成都市民黄女士的担忧具有一定代表性。“财富管理宣教服务在这个净值化时代显得尤为重要。”邮储银行龙泉驿区支行理财经理表示,今年以来,该行着力于财富管理宣教服务和资产配置优化服务,帮助不少投资者提升财富管理能力,得到了客户的认可和赞扬。

据了解,根据黄女士的家庭年收入和支出情况,邮储银行龙泉驿区支行为其量身定制了一套财富管理方案,将现有的定期存款重新规划,以获取更高的收益,并根据其家庭风险承受能力,为其匹配了合适的保险产品,帮助其实现家庭财富的长期稳定增值。

“专业金融机构在财富管理方面具有突出的优势。未来,银行机构应继续深化财富管理和规划服务,帮助更多投资者提高金融素养和财富管理能力。”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表示。

展望后续理财市场,兴业研究公司银行业高级研究员吕爽表示,若未来市场行情不出现明显趋势性变化,预计银行理财或继续作为承接存款的“蓄水池”。银行理财整体规模或以季度波动式小幅上行,规模平均增速可参考债券市场规模增速。在产品结构上,预计仍以现金管理类及固收类为主的产品进行匹配。

“预计银行将继续丰富产品配置类别,提升财富管理业务模式以提高中间业务收入,未来或争取基金投顾业务在银行机构开展。当前,地方中小银行理财子公司牌照申请节奏放缓,可增加代销业务以提升中间业务收入来源。”吕爽表示。

(来源:金融时报)

责任编辑:刘明月

扫一扫分享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