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3日,第八届一带一路文化和旅游发展论坛暨粤港澳大湾区文旅融合论坛(以下简称“一带一路文旅发展论坛”)在深圳举行。本届论坛以“协同·跨界·振兴”为主题,邀请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代表,国家、省市相关领导与文化、旅游、经济等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企业代表、投融资机构负责人,深入探讨在“一带一路”背景下文旅融合的新思路、新业态、新机遇,汇聚智慧力量,推动协同发展、跨区合作与经济复苏。论坛设置重点项目签约仪式、第十届冰心散文奖颁奖典礼、“一带一路”文化和旅游宣传大使颁牌仪式、主旨演讲、主题对话、圆桌论坛、作家创作交流会等环节,逾300人参加本次论坛。
本届论坛经文化和旅游部批准,由中国文化传媒集团、国际投资促进会联合主办,中传华夏国际文旅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广东创图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承办,南方科技大学全球城市文明典范研究院、深圳市福田区公共文化体育发展中心、湾区校友联谊会、深大校友联谊会协办。
深化互联互通
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
开幕式上,“一带一路文化和旅游发展论坛”组委会秘书长,中国文化传媒集团南方融媒体中心主任林金华介绍道,多年来,在各方支持和组委会努力下,一带一路文化和旅游发展论坛不断发展壮大,先后创办了文化金融高峰论坛、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合作高峰论坛,发布中国文化财富榜、中国文创IP年报等全国性专业榜单,孕育了一批批优质文旅融合项目。本届论坛将继续秉承“一带一路”倡议宗旨,为共建“一带一路”和大湾区文旅融合发展赋能。
国际投资促进会会长,中国政法大学校董,湖南省郑洞国教育基金会副理事长王平致辞时表示,本届论坛为参与成员提供了深度交流平台,将有力推动文旅产业与一带一路建设深度融合。同时,国际投资促进会通过鼓励投资流动、提供咨询服务、搭建国际合作平台等方式,继续为“一带一路”投资合作做出积极贡献。
今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周年。10年来,一带一路文旅发展论坛始终紧跟时代步伐,汇聚真知灼见,凝聚发展力量。论坛自2015年起开始举办,至今已成功举办七届。历届论坛在传播一带一路"倡议宗旨,促进国际文化旅游交流合作,推进更高水平对外开放,助推优秀文旅产业项目落地等方面都发挥了积极作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文化和旅游交流合作格局逐步建立。
14个重大项目签约落地
深入推进文旅产业融合
在本届论坛开幕式上,一批重大项目正式签约落地生根。活动现场,中国文化传媒集团全资子公司中传华夏国际文旅发展集团与14个政企单位集中签约文旅产业项目14项。签约项目涉及城市更新、智慧文旅、文物活化、研学旅游、沉浸式旅游演艺等方面,将进一步促进各地文旅新业态发展,打造精品旅游产品、深入推进文旅融合。
第十届冰心散文奖揭晓
赋能湾区文学繁荣发展
繁荣文艺创作,增强湾区文化软实力。在本届一带一路文旅发展论坛上,举行了第十届冰心散文奖颁奖典礼。中国散文学会会长叶梅在致辞中表示,冰心散文奖由中国散文学会遵照冰心先生的遗愿于2000年设立。首届“冰心散文奖”恰是在《深圳特区报》支持下扬帆启航,如今“第十届冰心散文奖”再次花落深圳,让人们进而感受到深圳这座城市始终饱满的创造力与活力,感受到粤港澳大湾区文化的开放包容。
冰心散文奖是一项具有权威性的全国性散文大奖,至今已成功举办九届。全国累计有500多位作家获此殊荣,其中包括铁凝、贾平凹、蒋子龙、迟子建、肖复兴等散文名家。据悉,早在2021年12月,第十届冰心散文奖就宣布落户湾区,后于2022年12月正式启动,其评选范围为2021年1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在中国大陆公开出版发表的散文集、散文单篇作品和散文理论(专著)文章。本届评选活动共收到各类作品1196件,题材多样,内容主要反映生态保护、"一带一路"乡村振兴、文旅融合等。
中国散文学会常务副会长红孩宣布了获奖名单。冯骥才、祁云枝、李兴艳等51人分别获散文集奖、散文单篇奖、散文理论奖,另有10人获得提名作品奖。
论坛当天下午,还举行了“新时代呼唤新文学”第十届冰心散文奖获奖作家创作交流会。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作家汇聚一堂,交流分享创作心得,并就粤港澳大湾区文艺创作发展展开深入研讨。
凝聚多方智慧
展望丝路文旅发展前景
在主旨演讲环节,各位专家积极建言献策,就坚定文化自信、促进经贸合作、推动文旅高质量发展等主题展开分享,为共建一带一路实现更高水平的新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孔子奖章”获得者、国务院参事室社会调查中心副理事长、国家文化艺术智库特聘专家王京生认为,要重视文化的力量。在发展过程中,要有长远眼光,按经济规律、全球化规律办事,互动交流、互利共赢,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丰富中国文化。
中国文化传媒集团总经理、党委副书记,博士生导师周泓洋指出,“一带一路”文化贸易存在着内部出口结构失衡,文化企业数字化发展水平不高、融资难且渠道不通畅等问题。他建议,要以系统性思维打造文化贸易投融资体系与经贸合作,加强“一带一路”文化贸易的政策保障和支持,大力培育市场主体,完善文化企业投融资体系,不断完善文化贸易投融资相关法律法规,以“数字丝路”建设为契机,拓展新合作领域。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旅游研究与规划中心主任、文化和旅游部“十四五”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国际旅游研究院院士、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专家委员会委员吴必虎指出,粤港澳大湾区海洋文化遗产非常丰富,对海洋文化等文化遗产等进行活化、重演、重构,能够更好发挥“认同的力量”。他认为,要共建湾区文旅城市集群,就必须以更大魄力打破机制壁垒,通过各地协调联动,整合各类文旅资源形成互补、共振效应,提升粤港澳文化空间构建的整体性“大湾区旅游品牌”。
华南农业大学党委书记、二级教授,南方科技大学全球城市文明典范研究院院长李凤亮提出了大湾区建设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的路径建议:明确文旅发展的城市定位,树立“名”城形象;创新传统文化场景体验,展现“潮”范时尚;灵活调动市场释放社会潜力,打造“爆”款产品;加快文化数字化的赋能升级,形塑“智”慧生态;完善文旅金融服务机制,打造“红”利市场;制度创新做强出入境旅游,作出“先”行示范。
当天下午,多位专家围绕“一带一路文旅产业国际协同与高质量发展”“文旅产业经济与国内国际双循环”等议题进行了精彩的对话。值得一提的是,活动还邀请了多位国际青年代表开展圆桌论坛,以“青年”的视角,探讨文旅产业在“破圈迭代”过程中的机遇与挑战。
(来源:广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