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建绿色“一带一路”是时代之需

2023-12-26 14:44:16

2023年10月18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出席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并发表题为《建设开放包容、互联互通、共同发展的世界》的主旨演讲。习近平主席强调,中方愿同各方深化“一带一路”合作伙伴关系,推动共建“一带一路”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为实现世界各国的现代化作出不懈努力。习近平主席郑重宣布了中国支持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八项行动:构建“一带一路”立体互联互通网络,支持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开展务实合作,促进绿色发展,推动科技创新,支持民间交往,建设廉洁之路,完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机制。值得注意的是,蕴含着中国生态文明理念的“促进绿色发展”这一重要行动名列八项行动之中。绿色发展是中国生态文明理念的落地,也是中国推进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路径。

2013年秋,习近平主席在访问哈萨克斯坦、印度尼西亚期间,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2015年3月,为推进实施“一带一路”重大倡议,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以下简称《愿景与行动》)。《愿景与行动》指出,在投资贸易中突出生态文明理念,加强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和应对气候变化合作,共建绿色丝绸之路。2016年6月,习近平主席在访问乌兹别克斯坦时提出,携手打造“绿色丝绸之路”。至此,共建绿色“一带一路”的倡议正式出现在国际视野中。绿色“一带一路”是“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先后于2017年4月和2022年3月发布《关于推进绿色“一带一路”建设的指导意见》和《关于推进共建“一带一路”绿色发展的意见》两个专项文件。绿色“一带一路”的建设与发展是中国积极应对全球生态环境问题的体现,也是被世界人民坚定选择的时代之举。

全球生态挑战与“一带一路”生态问题

自工业革命以来,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后,生产力高度发展,科学技术迅速进步,在经济全球化和贸易全球化向前迈进的同时,人类对自然界的过度干预也日益加重,全球性的生态挑战取代了地域性的生态破坏问题。土地被用至匮乏,淡水被污染,森林植被遭到不可逆的砍伐与开发,诸如此类在抱持“先污染,后治理”旧理念下的发展模式,加剧了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减少、自然资源消耗超速等问题。

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也面临着生态挑战。“一带一路”包括六大经济走廊,贯穿亚欧非大陆,其地理跨度大,生态环境呈现出地域分异性和地理尺度特征,表现出来的具体问题也各不相同。六大经济走廊中的中国—中亚—西亚经济走廊存在荒漠化问题,有多个国家遭受着荒漠化和干旱带来的风险。中蒙俄经济走廊则因地处中高纬度地区,受到冻土问题的困扰,加之近年来气候变暖,冻土退化速度加快,消融范围扩大,影响了基础设施的运行安全。除此之外,中国—中亚—西亚经济走廊的风沙危害问题,中巴经济走廊的泥石流灾害问题,海上丝绸之路的极端天气问题,既是相关地区所处地理位置本身自然环境较为脆弱所致,也与其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过程中曾经历的过度开发和产业转移有关,从而人为导致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

共建绿色“一带一路”是现实需要

面对复杂的生态环境问题和严肃的生态环境保护要求,如何解决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推进经济绿色转型与健康发展、顺利过渡到人类生态文明新纪元,成为摆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面前的重要任务。

自2013年习近平主席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一带一路”倡议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贯彻开放、绿色、廉洁理念,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目标导向,建设了一条以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为主要内容的互利共赢之路。新冠疫情期间,“一带一路”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与活力,在稳定国际供应链的同时,加速了国际物流网络建设,为全球抗疫提供了有力支持。后疫情时代,“一带一路”继续向前发展,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

生态挑战影响着全球每一寸土地。在此情况下,国际社会对中国倡导的绿色“一带一路”给予了高度关注,期待绿色“一带一路”能为全球可持续发展注入强劲动力。韩国环境研究院研究委员姜宅九和韩国外国语大学教授郑起雄的合作研究指出,2012年以来,绿色低碳发展在中国国内战略以及对外政策中的地位持续提升。中国积极将“一带一路”与绿色低碳发展相结合,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发展生态友好型产业和技术。

绿色低碳的发展理念不仅对中国国内的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绿色转型有强大的推动作用,也能够对全球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发挥积极作用。国之大者,将承以重任。“绿色”是共建“一带一路”的鲜明底色。中国不仅重视国内的生态文明建设和国家经济绿色转型,也关心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进展,希望能为世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作出更多贡献。

共建绿色“一带一路”的规划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新的征程上,我们必须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以中国的新发展为世界提供新机遇。

在中国本土生态文明建设正如火如荼进行并已取得重要成就的同时,我国也分外关注全球的生态环境变化,希望能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凸显中国智慧的中国方案。2017年4月,原环境保护部、外交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联合发布《关于推进绿色“一带一路”建设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系统阐述了建设绿色“一带一路”的重要意义,要求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为推动绿色“一带一路”建设作出积极贡献。《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将生态环保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分享我国生态文明和绿色发展理念与实践,提高生态环境保护能力,防范生态环境风险,促进共建国家和地区共同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有力的服务、支撑和保障。针对自然资源配置不合理、生态环境污染、资源要素紧张、经济结构不当等“老大难”问题,坚持合作共享,支持共建国家摒弃粗放型经济、通过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支持共建国家进行产业转型升级,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产业,让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人民切实感受到生态环境治理所增进的民生福祉,共享绿色“一带一路”建设的成果。

2017年5月,原环境保护部发布了《“一带一路”生态环境保护合作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明确指出,建立健全综合协调机制,加强政府部门之间、中央和地方之间、政府和企业及公众之间多层次、多渠道的沟通交流与良性互动;坚持需求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结合,进一步研究出台一批有针对性政策措施,创新实践方式,完善配套服务,提高对生态环保合作的支持力度。在此基础上,《规划》提出了25个重点项目,包括政策沟通类6个,设施联通类4个,贸易畅通类3个,资金融通类2个,民心相通类4个,能力建设类6个。这些由中国牵头、涵盖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合作项目对推进绿色“一带一路”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更彰显了中国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添砖加瓦的大国风范。

《指导意见》与《规划》作为对党中央关于共建“一带一路”绿色发展重要工作部署的响应,成为了指导绿色“一带一路”建设的工作纲领,不仅诠释了推进绿色“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意义和总体思路,还体现了中国对绿色“一带一路”建设的坚定决心和切实行动。

共建“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

自从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旨在通过加强国际合作,对接彼此发展战略,实现优势互补,促进共同发展而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大倡议之后,“一带一路”相关合作稳步推进,受到各方的普遍欢迎和积极参与。历经3年多的发展之后,2017年5月,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首届高峰论坛明确了未来“一带一路”合作方向,规划了“一带一路”建设具体路线图,确定了一批“一带一路”重点项目,并倡议建立“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2019年4月,随着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的举行,由中国生态环境部与中外合作伙伴共同发起成立的“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以下简称“绿色联盟”)正式成立。

“绿色联盟”成立后,持续为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和实现《巴黎协定》目标作出贡献。“绿色联盟”打造政策对话和沟通平台,分享绿色发展理念与政策,为“一带一路”利益相关方搭建沟通渠道,推动建设联合研究网络,为“一带一路”绿色发展提供支持与政策建议;打造环境知识和信息平台,分享生态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知识与数据,提供与绿色“一带一路”相关的数据与分析,推动环境管理能力建设,提高相关国家环境意识;“绿色联盟”还打造了绿色技术交流与转让平台,促进绿色技术合作,提升“一带一路”相关国家生态环境保护、气候行动与污染防治能力,推动绿色基础设施建设、绿色投资与贸易的发展。

目前,“绿色联盟”已有来自中国、美国、英国、斯里兰卡、巴基斯坦等多个国家的40多个中外机构加入。本着凝聚“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共识,开展开放、包容、共赢的“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合作和行动实践,助力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实现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的宗旨,“绿色联盟”的绿色使命将一直在践行的路上。

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提供绿色保障

2015年9月,联合国发展峰会审议通过了《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该议程的重点之一便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可持续发展,这与中国着力推动的共建绿色“一带一路”高度契合且相辅相成。在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以下简称“国合会”)2021年年会“绿色‘一带一路’与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主题论坛上,联合国前副秘书长兼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埃里克·索尔海姆(Erik Solheim)表示,中国在植树造林、减贫、可再生能源开发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一带一路”将通过绿色投资为全面脱贫创造重大机遇。下一步,应加强绿色投资与绿色技术转移,积极推行绿色金融,推广绿色生活方式和绿色发展最佳实践,让更多共建国家受益。

国合会“绿色‘一带一路’与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专题政策研究项目组综合分析了国内外环境管理相关政策、方法和实践经验,提出了构建“一带一路”项目绿色管理体系的政策建议,以期能够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提供绿色保障与动力。该研究对中巴经济走廊在新能源合作领域的典型案例三峡巴基斯坦风电二期项目第二风场(以下简称“第二风场”)进行了详细的考察和分析,总结了第二风场项目在各个阶段所采取的环境管理策略和环境保护措施,如严格履行环评程序、施工期间强化环境保护监测管理、选址过程尽可能远离避让自然保护区等,为共建绿色“一带一路”类似合作的落地实施提供了有效可行的政策建议。

在国际上,无论是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还是尚未正式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国家,都非常关注包括绿色“一带一路”在内的“一带一路”的规划与发展,海外学者纷纷开始研究“一带一路”框架下的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模式等议题。新加坡管理大学法学院研究助理艾莉森·吴(Allison Goh)长期关注建立在绿色“一带一路”基础上的绿色可持续金融的现状与未来前景。艾莉森·吴在文章中指出,中国政府一直在不断完善促进绿色“一带一路”建设和绿色金融发展的政策法规,并一直全力支持“一带一路”可持续发展项目。

作为“一带一路”倡议的发起者,有大国担当和大国责任的中国一直在全力推进相关项目的进展与实施,全力促进和支持共建国家的经济结构转型与可持续发展。截至2023年10月,150多个国家、30多个国际组织签署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的努力。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即2023年,“一带一路”的成果已经非常显著。而在生态挑战日益严峻的今天,在“一带一路”经历十年蓬勃发展的今天,共建绿色“一带一路”已经成为中国人民乃至共建国家人民共同努力的方向。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共建绿色“一带一路”是时代的选择,是历史的选择。中国将继续把绿色作为底色,推动绿色基础设施建设、绿色投资、绿色金融,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共同家园。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字号

责任编辑:樊锐祥

扫一扫分享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