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碱地里“筛”出的冬枣产业——盐碱地综合利用的陕西渭南

2023-12-29 10:23:53 作者:程瑾 夏莲

大荔县有9个“亿元村”,安仁镇小坡村就是其中之一。

一个背靠黄河,过半土地都是盐碱地的村庄,如何致富?

“是冬枣富了我们。”这是小坡村村民王念红常常挂在嘴边的话。

种植冬枣,小坡村是大荔县首家,带头人就是村党支部书记薛安全。

12月22日,在小坡村冬枣示范园。站在观景平台上,万亩枣园尽收眼底,薛安全颇为感慨:“对盐碱地进行综合开发利用,其实就是人和自然斗争的过程。我们村的地盐碱重,必须种植耐盐碱作物,种地就得让地来筛选。”

简单一番话,却是薛安全和小坡村村民用一次次失败经历换来的宝贵经验。

“渠烂、坡断、路不平,辛苦一年没收成,花钱全靠打短工,村里有地不能种,外出包地去谋生。”这首顺口溜道尽了20世纪90年代小坡村人的心酸。

小坡村地处黄河岸边,共有1.5万亩可耕地。其中,5000亩口粮田地处洛惠渠灌区末端,渠道年久失修,农作物产量不高。其余上万亩河滩地,由于盐碱化严重,排水不畅,常年撂荒。2000年,小坡村人均年收入只有600元,年轻人纷纷外出打工。

1998年当选村党支部书记后,薛安全和村里签订了200亩盐碱地承包合同,他想把这片地盘活。“既然种不了粮食,就种些杨树吧。”没承想,杨树没成活,几万元打了水漂。

“瞎折腾不行!”随后,薛安全带领村干部外出学习考察,邀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业专家到村里取样研究。最终,专家给出了“盐碱地里可以种枣树”的答复。

这下,大家心里有了底。薛安全又承包了560亩群众退回的重度盐碱地,投资36万元,购回18万株雪枣。自己先栽200亩,动员党员干部每人栽10亩。

前期长势不错,望着成片的枣树,薛安全满心欢喜。谁知,枣成熟后,一斤竟然只卖到4毛钱,一亩地收入不到1000元。

一腔热情却换来微薄收入,薛安全有点灰心,但又不甘心放弃!

2000年,看电视上说山东沾化冬枣种植效益好,他决定试一试。于是薛安全四处取经学习,还从眉县请来20名果树嫁接专家,在自己经营的200亩枣园中进行高接换头。

2004年,地里的雪枣全换成了冬枣。当年8月,“引洛下滩”水利项目建成,万亩黄河滩地的浇水问题彻底得到了解决,大荔县还专门为小坡村规划了“三纵三横”的道路框架,四面八方的路都打通了。薛安全憧憬着冬枣带来的丰厚收益。

2007年,到了坐果的时候,一个多月的连阴雨把他的满心希望又化作一场空。这一次薛安全流泪了,大伙儿劝他:“再别和地较劲儿了,老几辈没见过盐碱地有收成!”

但树栽了,头换了,硬着头皮也得干!

“既然冬枣经不起风雨,那就搭棚。”薛安全顶着压力,冒着风险,在自己的枣园里搭了20个冷棚。其他人一看,也把心一横,跟着他一起干。就这样,180个冷棚在小坡村搭建起来了。

2008年,在大家焦急不安的盼望中,小坡村终于迎来了大丰收,薛安全20个冷棚卖了30万元,村民李建华的10亩冬枣树卖了23万元。

这下全村炸了锅,上门看棚、看枣、问东问西的人络绎不绝,折腾了10年的村民终于看到了希望。渐渐的,种植冬枣的村民越来越多。

如今,小坡村的冬枣种植面积达到1.3万亩,亩产值达1.1万元,全村冬枣产值1.43亿元。村里到处是双膜温棚、钢架棉被棚、温室大棚,靠着这些大棚,村民人均年收入也从2003年的不到1000元,一跃变为2023年的2.5万元。

“第一年卖了15万元,第二年卖了18万元……”靠着10亩冬枣大棚,王念红盖了房子买了车,供孩子上了学。“如果不是这几亩枣树,现在的生活连想都不敢想。”王念红说。

“树种选对了,盐碱地里照样生金!”薛安全笑着说。

20231229093827290-37-68ad3.jpg

然而,要把这些从外地引进的“稀罕树”发展成一项富民产业,谈何容易?对千百年来习惯种粮种棉的大荔农民来说,繁育技术像是一道迈不过去的坎——冬枣树十分娇贵,不像一般枣树那样插枝就活,它需要精心养护。用一位老枣农的话说:“得像照顾子女一样照顾冬枣树,丝毫马虎不得。”

小坡村在盐碱地成功种植冬枣的“壮举”引起当地党委、政府的高度关注,组织科研力量攻关苗木繁育,建立和完善营销网络,推动产品更新换代,构建冬枣产业技术服务体系……从2009年开始,历届大荔县委、县政府一张蓝图绘到底,一茬接着一茬干,使昔日让人发愁的盐碱地结出了“金蛋蛋”。截至目前,大荔冬枣种植面积达42万亩,年产量50万吨,产值65亿元,成功入选中国果品品牌前十强。

“自引进冬枣以后,我们就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开展合作,联合建立了大荔冬枣试验示范站,对冬枣种植进行技术指导。”据大荔县红枣产业发展中心副主任周爱英介绍,“我们技术人员每年都会对土壤进行检测,从冬枣栽培技术到光温调控、病害防控等全过程给果农提供技术指导,让科技力量护航冬枣种植。”如今,在大荔,每年从5月到10月都有新鲜冬枣上市,从春天一直卖到秋天不断茬。

当初河滩地每亩每年10元没人承包,现在800元还包不到手。冬枣帮助小坡村拔掉了穷根,村集体经济迅速壮大。小坡村建起了冬枣物流基地和交易市场。采收时节,载重几十吨的大货车每天来来往往,好不热闹。线下交易忙,线上销售也火爆,小坡村注册了自己的电子商务公司,目前,全村每年通过电商销售冬枣1800余吨,销售额8000余万元。

和小坡村一样,地处黄河沿岸、盐碱地占了一大半的严通村,种上了冬枣后,一“发”不可收拾,10年之间村民人均年收入翻了两番,达到1.8万元。严通村也从过去“一穷二白”的移民村成为黄河岸边的“金银滩”、人人艳羡的“亿元村”。

“产业发展得好,但也得保持危机感。”严通村党支部书记王海军说,“目前我们依托冬枣学院、‘田秀才’‘土专家’服务队和专家工作站,引导群众加快棚体升级改造,举办各类科技培训班,提高枣农种植技能。”

在严通村冬枣种植大户张同举的冬枣地里,滴灌管道、喷淋设备、粘虫板、杀虫灯、诱虫罐等设施一应俱全。“养树就像照顾孩子,我们这盐碱地多,想让枣树长得好,先得种草、施肥,改善土壤结构,这叫‘养地种草,绿色环保,青蛙遍地跑,到处呱呱叫’。”张同举有一套自己的冬枣种植理念。精心管护的冬枣也给张同举带来了丰厚的回报,今年22亩冬枣收入35万元。如今,随着大荔“枣王”评选活动的启动,越来越多的“田秀才”“土专家”涌现出来,成了冬枣产业兴旺的中坚力量。

陕西新禧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全喜笑着说:“以前种啥啥不成的盐碱地,如今长出的冬枣却脆甜可口、肉质细嫩,不仅国人爱吃,在海外也很受欢迎。今年,我们一共出口冬枣360吨,出口销售额达864万元,销售到了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泰国等多个国家和地区。”

  来源:渭南日报

责任编辑:樊锐祥

扫一扫分享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