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运行质效齐升、工业经济稳中有进、投资增速保持平稳、市场消费恢复加快、民生福祉扎实推进……一份份稳健的答卷,见证了榆林2023年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丰硕成果。
产业发展号角齐鸣
寒冬时节,榆林大地上处处激荡着工业经济发展的澎湃热潮。
走进各大工业园区,一座座现代化标准厂房鳞次栉比,生产机器轰鸣不绝;一条条流水线上,工人们在各自岗位上忙碌工作,铆足干劲赶订单;一辆辆满载的物流运输车往来穿梭,源源不断地将各类工业产品运往全国各地。
工业是经济发展的压舱石。过去的一年,榆林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围绕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发展思路,以科技创新为驱动,深入推动煤化工产业延链补链强链,新能源产业蓬勃发展,榆林能源革命创新示范区正式获批,入选国家首批碳达峰试点,信发循环经济、延长甲醇醋酸下游等重大项目开工建设,世界一流高端能源化工基地建设扎实推进。去年1至11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
农业产业高歌猛进。坚持良田、良种、良法、良机、良制“五良”融合发展,全年粮食总产达50.78亿斤,实现“二十连丰”。率先在全省启动实施高效旱作节水农业五年行动,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218万亩、高效旱作节水农业113万亩。加快实施4个百亿级和5个十亿级农业全产业链发展工程,将35万农户牢牢镶嵌在产业链条之上,全市脱贫人口2023年人均纯收入达到16587元,增速15.4%。
文旅产业大放异彩,精心策划出一系列文化旅游项目,持续举办“陕北榆林过大年”“清爽榆林”两大品牌节庆活动,推出沿黄河、沿长城、红色革命教育、清爽避暑等多条旅游线路,开通西安至榆林旅游专列,大力开展文旅惠民活动,发放3000万元文旅电子消费券,充分释放文旅市场消费潜力。
与此同时,面对风险挑战和复杂局面,榆林还及时调整优化经济政策,出台煤油气电化增产扩能、金融支持实体经济、降低企业用能成本、促进消费复苏提升、帮扶停产半停产企业复工复产等“五措并举”政策工具包,制定洗选煤企业复产奖励、扩大储煤场存煤、协调油服企业当月结算、增产考核奖励等10条措施,兑付发放助企纾困、秦创原专项奖补、消费券等各类资金5.95亿元。一揽子掷地有声的“硬核”政策举措,让榆林高质量发展步履更加坚实。
生态底色愈发靓丽
“万里碧空如洗,白云悠悠点缀”……如今,打开榆林市民的微信朋友圈,蓝天白云已成为必不可少的风景,大家一起晒蓝天、晒美景,惬意享受这看得见、摸得着的“生态红利”。
蓝天常在,不仅是市民的切身感受,更有实实在在的数据佐证。2023年,榆林中心城区空气质量6项指标连续4年全面达标;PM2.5连续2年全省第一,连续4年稳步改善;各县市区空气质量全部达标,全市首次实现“县县达标,全域达标”。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我市环境空气质量持续改善的背后,凝聚着全市上下坚定不移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决心和干劲。
为了让天更蓝,榆林制定出台了《榆林市大气污染治理专项行动方案(2023—2027年)》,充分运用市大气综合管控平台,健全污染问题“闭环管理”制度,不断增强大气治理能力。聚焦春季扬尘污染、夏季臭氧污染、秋冬季细颗粒物污染等,实施清洁取暖改造、国土绿化等16项行动,持续改善大气环境质量。
一泓泓碧水清流,是生命之源,也是生态之源。榆林系统推进黄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深入开展断面水质达标、黑臭水体综合整治、地下水超采管控等,全市16个国控断面水质首次实现全部达标,黄河干流榆林段连续8年保持在二类水质,无定河流域水环境质量连续2年稳步改善。
在打好净土保卫战方面,持续开展隐患排查和自行监测工作,及时更新调查地块名单,扎实推进工业固体废物环境管理提升、土壤污染源头管控等专项整治,确保全市土壤环境质量保持平稳、安全可控。
民生福祉更加殷实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新的战略任务,为持续增进民生福祉指明了发展方向。
如何在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中展现新作为,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榆林从人民最关心、最直接的问题入手,用心用情办好老百姓的“急难愁盼”事,持续提高人民群众生活品质。
民之所盼,政之所向。事关榆林百年大计的延榆高铁开工建设,文化南路拓宽改造竣工通车,南城墙地运司家属院拆迁全面完成,高新一中天桥建成投用。新建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244所、新增学位近4万个,建成社区食堂40个,一系列惠民工作不断为百姓幸福生活“加码”。
健康连着千家万户的幸福。全市一级及以上定点医疗机构和零售药店已全部开通异地就医直接结算服务,为市民免费发放过敏性鼻炎防治健康包20万个,过敏性哮喘就诊人数同比减少23%。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落地榆林,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医疗健康服务。
加快破解水资源瓶颈制约,榆林黄河东线马镇引水工程全线最长隧洞全部贯通,黄石沟水库和引输水干线进入主体建设攻坚阶段,王圪堵水库至靖边引水工程开工建设,主要支流、中小河流治理项目快速推进,榆林水网建设规划、灌区一张图建设编制完成。
着力构建营商环境“50+”政策体系,着力推动大厅之外无审批、“红蓝章”预审、全流程代办、营商环境“体验官”、一月最多查一次、国企民企一视同仁等6个突破,成功创建全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区,入选全国2023年度活力城市。
坚持就业优先,积极推动落实各类就业政策,通过线上线下结合、跨区域协同、各类机构联动等方式,不断拓展就业服务渠道。进一步完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强化劳动力市场监管,全力以赴稳就业增收入。
来源:榆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