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边芦河湿地。 延杨红摄
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这一年,榆林克难奋进、满载收获。一年来,面对多重困难挑战和艰巨发展任务,榆林以开展主题教育为抓手,紧扣全省“三个年”活动,聚焦重点、抓纲带目、埋头苦干,推动全市各项事业发展取得新成效。
市民在榆溪河生态长廊的篮球场、羽毛球场上尽情运动。 延杨红摄
生态之变 让城市在森林公园里自然生长
榆林,地处毛乌素沙地南缘与黄土高原过渡地带,“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曾是这里的真实写照。而如今,这里已然成为“国家森林城市”。
2023年以来,榆林全面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持续开展生态治理,建设美丽榆林,让榆林的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生态文明建设卓有成效。
近期,榆林市首个5G林业有害生物智能化监测平台在米脂县高西沟村建成并投入使用,为现代林业工作迭代升级、提质增效提供技术支撑。
从榆林市林业工作站了解到,智能化监测平台由智能诱捕器、虫情分析仪、测报灯、太阳能供电系统、智能终端平台等组成,不但具有智能诱捕害虫、烘干、提供标本等功能,而且能够自动识别常见林业害虫,完成对林业害虫测报、趋势分析及预测预警,并将采集的数据实时传输终端、统计分析,为榆林林业有害生物的监测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智能化监测平台的投入使用,只是榆林借助科技力量助推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缩影。“截至目前,全市林木保存面积达2360万亩,林木覆盖率36%;860万亩流沙基本得到治理,沙区平均植被盖度达到57.4%。”榆林市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王立荣说。
在榆阳区小纪汗林场十万亩樟子松基地内,集中连片的樟子松郁郁葱葱像一道绚丽的绿色屏障,守护着榆林城区。“作为国家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也是榆林市百万亩樟子松基地的一部分,小纪汗林场成为榆林主城区的一道绿色防沙屏障。”小纪汗林场场长罗向军介绍了榆林如何从一亩樟子松演变到百万亩长青林,再到林业碳汇的生态经济。
30多年来,小纪汗林场通过“全民义务植树”“碳汇林”等项目,创新了“大户承包、参与式造林、育苗购绿一体化”等机制,让周边1048座连绵不断的沙丘变身防风固沙生态林,并实现榆林首宗林业碳汇项目。
“区林业局向我们林场发放首批3张林业碳票,林场与3家企业完成5747吨碳汇交易,涉及金额14.4万元,不用砍树卖树就能创造经济价值了。”罗向军说。
2023年,榆林大力实施生态廊道建设、重点区域绿化、全民义务植树等“林业十大工程”。其中,市级投资规模、营造林面积持续增加。同年,全长19.8公里,共342.62公顷,集历史文化、民风民俗、生态保护、运动休闲、文化旅游于一体的榆溪河生态长廊开始申报国家4A级旅游景区。
生态之变,带来了焕然一新的直观感受——城市有了“呼吸感”,在风景如画的山水间,生态长廊串联起了公园、社区、商圈和产业园区,也决定了榆林产业发展将迈向高端化、绿色化、集约化之路。
光伏发电。 延杨红摄
产业之变 创建国家能源革命创新示范区
在陕煤集团榆林化学公司,一个结合陕北资源优势,涵盖116种大宗化学品,具有全球竞争优势的产业体系——煤炭分质利用制化工新材料示范项目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设当中。
该项目一阶段建设180万吨/年乙二醇工程和1500万吨/年煤炭分质清洁高效转化示范项目热解启动工程;二阶段建设1500万吨/年煤炭分质清洁高效转化示范项目烯烃、芳烃及深加工工程。
一个个新项目正加快谋划、建设、落地、投用,更多看得见、摸得着的“新引擎”也在聚力成势,推动榆林化学这艘“巨轮”行稳致远。
除此之外,榆林化学瞄准世界前沿技术,开辟多条发展赛道,规划布局了10万亩碳汇造林项目、3GW新能源发电示范项目等项目,积极推进产业补链延链强链,提高碳原子转化率,进一步在节水减碳上持续发力,实现能源效率最优化,进而开发特色高端产品,打造能效高、污染低、碳排少、水耗低、效益好的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样板工程。
从“落子”到全面“起势”,榆林化学将通过新建、兼并重组等方式,在靠近煤炭资源和风光资源丰富的地区,打造在成本、品质等方面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拳头产品”,并形成一定体量;在靠近市场的西安、乐山等地,机动灵活布局下游“专精特新”项目和精细化工产品,与生产基地相互支撑,最终形成“一主多副、多点支撑”的产业版图。
此外,按照“落地榆林、发展陕西、辐射西北、走向全国”的发展战略,陕西氢能公司致力于打造千亿级氢能产业集群、推动榆林能源化工产业绿色低碳转型,预计将于2030年建成1个氢能产业研发、生产、制造基地和1个国家级氢能示范园区,搭建起1万辆氢能重卡运营服务平台,实现每年500万吨氢能供给和产值1000亿元的目标。
如今的榆林,正在以“碳达峰”目标为引领,倒逼产业结构、能源结构、生产生活变革,通过全流程碳捕捉技术示范、打造“西部氢谷”、推进煤炭有序减量替代、加快能源结构调整等多项有力举措,全面推动高碳城市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
王圪堵水库引水工程。 延杨红摄
水利之变 现代水网全面提升安全保障能力
作为资源性缺水地区,水资源对榆林的发展具有特殊重要性,榆林也始终将“水”置于战略全局的重要位置,推动水网与工业、农业融合发展,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水利支撑和保障。
2024年1月5日,中国共产党榆林市第五届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召开。值得注意的是,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推进新时代水利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和《榆林市水网建设规划》,将举全市之力推进新时代水利高质量发展,把思想统一起来、力量凝聚起来,有效破解“水”这个制约榆林高质量发展的头号问题。
“王圪堵水库至靖边引水工程(控制性工程)项目,是为解决靖边县城及沿线乡镇生产生活用水和能化园区工业用水匮乏问题、实现区域水资源优化配置的重大水利工程。”在榆林市四季度重点项目集中开工仪式上,榆林市相关领导介绍。
王圪堵水库至靖边引水工程是榆林以市域一体化治水总体思路打造的重要民生工程,设计年供水量3803万立方米,工程等级为Ⅲ等中型供水工程,供水保证率不低于95%。工程总投资21.17亿元,计划2025年年底建成投用。
“该工程从王圪堵水库取水,供水对象为靖边县城、沿线所辖黄蒿界、杨桥畔及海则滩等乡镇及靖边县经济技术开发区能源化工区。”榆林市水务集团靖边供水有限公司董事长李亮亮介绍,项目建成后将有效缓解靖边水资源不足的问题。
一批重大骨干工程加快建设,翻开了新时代榆林水利建设新篇章。榆林黄河东线马镇引水工程输水隧洞全线贯通,黄石沟水库和引输水干线进入主体建设攻坚阶段;新建淤地坝38座、拦沙坝238座,实施坡改梯2.22万亩;病险水库、淤地坝除险加固按年度计划逐步完成;主要支流、中小河流治理项目快速推进;在榆阳、神木等矿区建设了5大片区疏干水综合利用工程,全力破解区域矿井疏干水回收利用难题……截至2023年11月底,全市已完成落实水利投资50.1亿元。
此外,水是农业的命脉。榆林把发展高效旱作节水农业作为农业发展“一号工程”,出台《榆林市发展高效旱作节水农业五年行动方案》,设立专项资金,将旱作节水农业列为市政府重点工作季度点评内容,强化项目建设管理,确保建设一块、带动一片、辐射一方。
据了解,榆林市旱地约占总耕地面积的76.25%,是陕西主要的旱作农业区。榆林坚持“用好天上水、保住地中墒、用足地表水、适度利用地下水”的原则,围绕节水改造、补灌扩面、技术推广三条技术路径,推广漫灌改滴灌、喷灌改滴灌、智能水肥一体化、软体集雨窖、“四位一体”集雨补灌、旱作集成技术“六大模式”。榆阳、神木、靖边、定边、米脂创建为省级农业节水行动示范县,建成节水示范区50个。“吨粮田+高产田”不再是梦想。
2023年10月,经全国玉米单产提升工程专家组实测,位于毛乌素沙地边缘的榆林市靖边县张家畔街道阳光村的玉米增密度水肥一体化精准调控高产示范田,玉米亩产达到1350.36公斤!创造了陕西省玉米“千亩片”单产最高纪录!榆林高效旱作节水农业也呈现出投资更多、覆盖面积更大、受益人群更广的鲜明特点,正在向着打造全国旱作节水农业示范市大踏步前进。
“榆林,正在成为陕西乃至西北地区重要的‘生态粮仓’。”榆林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左图:经济高速发展的榆林。 延杨红摄 右图:榆林经开区首列“电煤保供”公转铁集装箱成功发运。 马腾摄
民生之变 从盼到赞,幸福更有质感
2023年11月5日,备受瞩目的延安至榆林高速铁路(以下简称延榆高铁)正式开工。榆林境内长156.52公里,新设清涧北、绥德西、米脂北、榆林南4座车站,项目总投资472.2亿元,建设工期5年,预计2028年年底建成通车。届时,西安至榆林铁路运行时间将由5小时缩短至2小时。
聚焦全方位服务保障延榆高铁项目建设,榆林成立了延榆高铁项目建设保障指挥部,聚力简化审批流程、压缩审批要件,并建立高铁要素审批绿色通道,实现服务走在审批前,让企业将更多精力投入到项目建设中。
榆林人民的幸福感不仅仅来自翘首以盼的高铁梦,更落实于真抓实干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实际行动——落细一张张“民生清单”,兑现一条条“幸福账单”。
2023年,榆林将建设老年食堂作为重要民生工程推动实施,以解决独居、空巢、留守、失能、重残、计划生育特殊家庭等困难老年人吃饭难问题为重点,提供优质助餐服务,让他们不出社区就能够享受到便捷的养老服务。全年新建40个社区食堂。
此外,70个老旧小区已全部开工,已完工17个,正在改造53个;2023年,榆阳区创建为老旧小区改造省级示范区,子洲县创建为城镇老旧小区电梯加装试点县,府谷县桃园南小区老旧小区创建为改造示范项目……
子洲县何家集镇眠虎沟村的地头带货直播。栾武生摄
为了大力培育全市特色主导产业,榆林市加快实施4个百亿级和4个十亿级产业全产业链发展工程,将35万农户牢牢镶嵌在产业链条之上,持续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同时,健全联农带农机制,着力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消除村集体经济“薄弱村”1345个,全市脱贫人口2023年人均纯收入达到16573元,增速15.3%。
在就业帮扶方面,强化有组织劳务输出,支持就业帮扶基地(社区工厂)吸纳脱贫劳动力,77个社区工厂吸纳脱贫劳动力876人,53家就业帮扶基地吸纳劳动力就业20441人,实现脱贫劳动力转移就业14.15万人,脱贫人口务工就业规模稳中有升。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把中共榆林市委五届六次全会描绘的发展蓝图转化为实景,唯有实干。当前,榆林正处于厚积薄发、动能强劲、大有可为的上升期、关键期,将以不负时代机遇的实绩,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陕西新篇章作出更大贡献。
来源:榆林发布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