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渭南:打造“精神粮仓”绘就乡村振兴美好画卷

2024-01-16 09:57:13

“咋这好咧,戏还能唱到咱家门口,今天能看美咧!”近日,由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指导,陕西省文化馆、中共渭南市华州区委、华州区人民政府主办的“好日子唱着过”陕西省百姓戏曲展演在渭南市华州区高塘镇南堡村举办,精彩的节目把新年的祝福送到村民的身边,赢得了大伙的交口称赞,也凝聚起奋进2024昂扬的精气神。

有着“华夏之根、文化之源、三圣故里、将相之乡”美誉的渭南市,历史悠久、文化灿烂、风景秀丽,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全市上下在守护文化根脉、加强高品质文化供给的同时,扎实做好“文旅融合·华彩渭南”和“文化铸魂工程”“文旅融合提质工程”工作,用“精神粮仓”赋能幸福生活和乡村振兴,谱写了文旅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文艺下乡,高品质文化供给不断加强

“今天的‘村晚’真是太精彩了,不仅有精彩的节目、琳琅满目的临渭非遗展示和特色农产品,还有流动图书馆、流动博物馆,乡亲们饱享了一顿‘文化大餐’。”元旦前夕,渭南市临渭区天留村第一书记王丽花兴奋地说,“从乡亲们灿烂的笑容里、热烈的掌声中,我看到了他们对美好生活和全面乡村振兴的憧憬。”当天,“龙腾盛世 美好中国年”全国“四季村晚”冬季示范展示活动在天留村举办,生动展示了临渭区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丰硕成果,也点燃了乡亲们踏上2024新征程、创造好生活的豪情和热情。

“‘轻骑兵’高举旗帜、挎着背包、肩扛音响、唱响红歌,进乡村、进学校、进企业,讲红色小课、讲英雄故事、唱戏曲经典,以大地为舞台的演出深得群众喜爱……”在富平县,红色文化轻骑兵常年把文化“种”在乡村大地之上,受到群众的普遍好评。

富平县、蒲城县、白水县等地文化馆以赓续红色血脉、讲好红色故事、传播党的声音为自身文化使命,组建文化轻骑兵,编创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文艺节目及红色系列文艺作品,把“精神食粮”送到群众身边,在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大地欢歌”为群众带来幸福歌声

“好日子唱着过”陕西省百姓戏曲展演走进渭南华州南堡村

2023年富平县庄里镇、临渭区崇凝镇、合阳县坊镇、潼关县桐峪镇、韩城西庄镇等5个镇被评为第三批陕西省公共文化服务示范镇,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华县皮影戏”入选中国民间文化传承发展品牌案例,4个乡村文化建设案例入选陕西省文化旅游带动乡村振兴典型案例,“小小文化合作社 承载五大振兴梦”“与人民同行”流动阅读服务助力乡村文化振兴、“红色文化轻骑兵”传承“文化薪火”的富平实践等6个基层公共服务案例分别荣获陕西省乡村公共文化创新大赛一、二、三等奖。临渭、潼关、富平、韩城等5场“村晚”在国家公共文化云直录播展示。

乡村振兴不仅仅是国家的责任,更是每个乡村人的责任,而“精神粮仓”关注人,凝聚起拼搏奋进的澎湃之力。2023年,渭南不断丰富乡村文化服务“供给链”,举办“四季村晚”全国示范展演3场,举办“村晚”48场,“大地欢歌”乡村主题文化活动71场、广场舞演出432场,渭南市群众文化节演出461场、渭南市阅读文化节活动474场,“渭南有戏,周周有活动”83场,“一元剧场”“戏曲进乡村”“电影进乡村”等各类文化惠民活动34882场,服务乡村群众997万人次,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愈加丰富。

守护根脉,非遗传承带动产业发展  

10余名农村妇女围坐在一起,嘴里谝着闲传,手上拿着麦秸秆和玉米皮,或捻或搓或拧,不一会儿工夫,一个个做工精致、造型精美的草编花瓶呈现而出……临渭区桥南镇的巧娘草编专业合作社里的这一幕,恰好体现了老手艺的当代价值。三五成群,围拢而坐,做做手工,传承活化技艺,又增收致富……

“是时代给了我们在指尖上实现梦想的舞台。”该合作社理事长陈春苗表示,巧娘们将现代元素融入编织工艺,创新制作的花瓶、风铃等家居产品,畅销大江南北。合作社以免费订单式培训、培训一人带动一户的方式,辐射带动周边村庄的留守妇女、残疾人参与草编产业,让他们在家门口实现了灵活创业。

不久前,文化和旅游部公布了首批63个全国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名单,渭南潼关县入选。在非遗赋能乡村振兴方面,潼关县积极保护传承非遗文化,潼关黄河老腔艺人先后两次赴央视参加节目录制;潼关肉夹馍作为陕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日生产速冻饼200余万个,年产值达10亿余元。

据悉,2023年富平、华州、韩城被评为陕西省非遗特色示范县,富平县宫里镇、白水县杜康镇、潼关县秦东镇被评为陕西省非遗特色示范镇。蒲城兴文麦草工艺专业合作社等4家企业入选省级非遗生产性保护基地,6家企业被认定为陕西省第三批非遗工坊。渭南共建设非遗工坊59家,带动就业9000余人,2023年实现销售额4.5亿元。

截至目前,渭南共有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1项(华县皮影戏),国家级代表性项目17项,省级123项,市级311项;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17人,省级118人,市级691人,国家级非遗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数量均位居全省第一。

“渭南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孕育了东秦儿女的文化自信,也夯实了产业发展之路。全市对311个市级非遗项目进行挂牌,依托传统技艺类、饮食类非遗项目不断加强非遗工坊建设,通过看得见、听得清、摸得着的方式,让非遗在街头巷尾‘活’了起来,并与现代生活擦出绚烂火花。”渭南市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李武毅说。

文旅融合,乡村旅游热持续提升

不久前,文化和旅游部策划“橙黄橘绿乡村胜景”主题,推出149条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陕西省共有6条线路入选,其中就包括渭南“丰”景这边独好之旅。

“该线路将优质农业、网红打卡人气地、历史人文与乡村旅游有机结合,串联起富平县曹村镇、澄城龙首坝景区、合阳甘井镇‘中国心苹果特色小镇’、渭南葡萄产业园以及少华山景区,呈现出渭南乡村的美好风景。”渭南市文化和旅游局相关工作人员介绍说。

渭南航天生态园

桥南镇天留山

同样,潼关县在旅游驱动赋能乡村振兴方面,打造了邂逅黄河安澜晚风、探寻关城历史图鉴等7条“乐游潼关”旅游精品线路,并举办乡村特色节庆文化活动,推进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融合发展。富平县新庄村、合阳县坊镇街道社区荣获2023年陕西省乡村旅游示范村,澄城县荣膺“中国农文旅融合发展典范县”称号,大荔县被全国旅游协会评为“中国最美乡村旅游名县”。此外,2023年渭南创新开展了“党建+乡村旅游·书记邀你来踏春”活动,乡村游的内涵进一步丰富。

“项目是产业的抓手和媒介,要全力以赴优存量,千方百计扩增量,加快推进文旅融合发展,创新打造特色乡村旅游,搭建农文旅融合平台。”渭南市文化和旅游局局长刘会军表示,渭南将聚焦现代旅游全产业链、乡村旅游产业链、文化创意产业链、文化制造产业链、文娱演艺产业链、赛事经济产业链等6条重点文旅产业链集群,聚力打造千亿级文化旅游产业集群,一笔一画,落笔生花,绘就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新画卷。

  来源:文旅中国

责任编辑:樊锐祥

扫一扫分享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