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化起垄覆膜。(资料照片)
田间地头喜收薯。通讯员 曹卫江 摄
绥德县崔家湾镇凭借天时地利造就的黄土、沙粒混合优质川水地,成为全县沙地红薯核心产区与优质产区。经过8年的“历练成长”,红薯产业已发展成为全镇的支柱性产业,全镇建成集中连片标准化红薯基地8500多亩,带动当地农民就业7500人,从业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87万元。小小的沙地红薯不仅发展为全镇长效富民大产业,更是全县乡村振兴的一张靓丽名片。
党建引领
打出高效发展“组合拳”
2023年,为扩大种植规模,促进土地高效利用,崔家湾镇苏家圪凸村实施千亩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将分散的土地统一整理成千亩宽幅梯田,统一施肥、统一深翻、统一起垄、统一覆膜、统一控蔓、统一收割,助力薯农增收致富。
“以前土地高低不平,大小不一,整理后增加了土地面积,改良了土壤,减少了病菌,方便机械化种植和采收。”苏家圪凸村党支部书记苏世军说。
近年来,崔家湾镇通过党建引领、政府引导、科技引路、合作社引头,促进企业党支部带动、村党支部带动、党员示范带动和志愿服务带动,以组织联建、信息联享、资源联用、服务联做、活动联办等为服务内容,实现薯农“经营收入、就业收入、职业技能、资产收益”四提高。
为抗旱保供薯地水源,崔家湾镇提升改造智慧产业园区36个水肥一体化喷灌、智能自动温控系统,新建3座高标准智能化脱毒育苗大棚,建设13座高抽站,保障沿线薯地随时灌溉。同时,为确保红薯长久保质保鲜,充分利用现有薯农分散储存空间,加设供暖、温度计等设备,建成科学设计、温湿可控大容量储存库5座,可贮量1200吨。
该镇融合打造“党建+红薯+科技+销售+就业”多功能“一站式”服务平台,建成集科普宣传、产品展示、直播带货等为一体的红薯产业一体化服务中心,开展订单式、实体店、合作社+农户等多种销售模式。另外,建成名为“薯小宝”的沙地红薯形象展示馆,为挖掘红薯文化提供有力支撑。
“合同订单+高品质”
确保薯农销售无忧
“我家去年种植了42亩红薯,亩产量达4500多斤,收入60余万元。”谈到红薯带来的收入,苏家圪凸村种植大户苏健康算了一笔账。
为了更好地培育优质红薯,提高市场竞争力,2023年,苏家圪凸村研发推出脱毒高剪“绥薯一号”品种,以“软硬正好、甜度正好、粘度正好、大小正好”的优势备受广大消费者青睐,“绥薯一号”品种经统一红薯箱包装,添加五重防伪认证,热销本地及内蒙古、北京、青海等地。“绥薯一号”品种因“投资少、见效快、产量大、品质好、收入高、带动性强”六大突出优势得到迅速推广,在全镇大量种植。
“2023年,全镇红薯产量1.7万吨,年产值1.1亿元,新品种批发价一斤能卖到2.5元,产量和收益都比往年高,全镇薯农人均年增收2万元。”崔家湾镇人大主席马改平说。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近年来,崔家湾镇持续推进“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工作机制,陕西绿源生态开发有限公司与崔家湾镇合作社及家庭农场等签订订单收购和独家代理协议,与农户签订红薯苗购销协议、劳务务工协议,形成稳定的利益链接关系。同时,绥德县百姓厨房食品有限公司与崔家湾镇达成销售战略合作,成为沙地红薯特约经销点,有效拓宽了红薯的销售渠道,促进红薯种产销一体化健康发展。
科技赋能
激发产业品牌活力
为了实现红薯规模化、品牌化、现代化发展模式,崔家湾镇坚持走“产、学、研”一体化发展路径,聘请高校农业专家,经过8项科学试验,平均亩产从800斤提升到4000多斤,最高达7500斤。
为优化红薯品质,提亮沙地红薯品牌,近年来,崔家湾镇建设红薯智慧实验站、植物工厂,引进光生物、空中红薯、无土栽培、多层立体栽培等技术。目前,“绥薯一号”经过4年试验、驯化、扩繁、试种全面上市,彻底改变薯农传统自育自种、低产低收的种植传统,并建成高剪扩繁红薯育苗基地80座大棚,保障全县优质薯苗供给。
此外,该镇定期邀请专家开展关键技术培训,农户在产前、产中、产后都有专业技术指导,实现高效高产种植。据了解,技术培训使全镇500多名农民成为技术骨干。目前,建成1120亩脱毒种薯基地和286亩富硒红薯种植示范基地,带动全县发展高品质富硒红薯。
为提升沙地红薯的附加值,崔家湾镇在“强链补链延链”上下功夫,先后探索开发出红薯条、冻红薯干、红薯粉条、红薯茶等深加工产品,满足市场对产品的多样化需求,并培育注册了系列红薯特色品牌商标,成功加入了陕西省甘薯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取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和生态原产地保护产品认证。
2022年6月2日,“绥薯一号”被国家农业农村部登记为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甘薯类新品种,2023年12月26日,《沙地红薯产业 铺就乡村振兴致富路》入选陕西省脱贫地区帮扶产业典型案例,崔家湾镇入选陕西省农业产业强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