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七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提出重点推进未来制造、未来信息、未来材料、未来能源、未来空间和未来健康六大方向产业发展,全面布局未来产业。据悉,多方正在加强原创性、颠覆性技术创新,打造人形机器人、脑机接口、量子计算机等一批标志性产品,丰富应用场景,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1月11日13时30分,在山东海阳附近海域,引力一号商业运载火箭成功完成首次飞行,将3颗卫星顺利送入预定轨道。
“强、大、快、省。”东方空间联席CEO、引力一号总设计师兼总指挥布向伟用四个字形容引力一号,“研制团队专注自主创新、高效研制,在1000多天内攻克了4个关键技术群、17项关键技术,开展了23项大型地面试验、489项单项试验。”
“发力新赛道,加快技术创新和产业化是重要着力点。”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商业航天、卫星网络是北京谋划未来产业发展的重要组成,目前北京已培育出银河航天、蓝箭航天、星河动力等一批商业航天代表企业。未来五年,北京将力争在全国率先实现可重复使用火箭入轨回收复飞,形成低成本高可靠星箭产品研制能力和大规模星座建设运营能力,壮大千亿级产业集群。
当前,我国正着眼长远,加快发展未来产业。《实施意见》从技术创新、产品突破、企业培育、场景开拓、产业竞争力等方面提出到2025年和2027年的发展目标;在全面布局未来产业方面,《实施意见》提出要加强前瞻谋划部署,把握全球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趋势,重点推进未来制造、未来信息、未来材料、未来能源、未来空间和未来健康六大方向产业发展。
工信部科技司相关负责人表示,将按照“技术创新—前瞻识别—成果转化”的思路,推动前沿技术产业化。包括,面向六大重点方向,实施国家科技重大项目和重大科技攻关,鼓励龙头企业牵头成立创新联合体;打造未来产业瞭望站,跟踪重点领域科技发展动向;定期发布前沿技术推广目录,高水平建设技术市场和科技企业孵化器,推动先进科技成果落地转化。
与此同时,多方将围绕人形机器人、量子计算机、脑机接口、6G网络设备等领域打造标志性产品,进一步丰富应用场景。
日前,达闼机器人公司完成了基于“并联驱动结构”的人形双足机器人产品研发,验证了仿人体骨骼肌肉的并联驱动系统技术路线的可行性,进一步推动机器人真正应用于各类高负载工作场景。
“发展人形机器人是对未来产业的前瞻性布局,我们正重点推进人形机器人在智能制造、家庭服务、特殊环境作业等领域产品的研制及应用,构筑企业竞争新优势。”达闼机器人创始人、董事长兼CEO黄晓庆表示,我国具备工业体系完整、应用场景丰富等综合优势,为未来产业发展提供了丰厚的土壤。
《实施意见》提出,到2025年,形成百项标志性产品,打造百家领军企业,开拓百项典型应用场景。此外,地方纷纷结合自身实际,完善孵化培育链条,强化场景应用牵引。例如,江苏计划围绕氢能、新型储能、量子科技等领域前沿科技,支持国有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建设验证场景;安徽提出启动建设未来产业先导区,加快布局量子信息领域重大应用示范工程。
工信部科技司相关负责人表示,将突破下一代智能终端,发展适应通用智能趋势的工业终端、面向数字生活新需求的消费级终端、智能适老的医疗健康终端和具备爆发潜能的超级终端;做强未来高端装备,突破人形机器人、量子计算机等产品。同时,加快工业元宇宙、生物制造等新兴场景推广;依托载人航天、深海深地等重大工程和项目场景,加速探索未来空间方向的成果创新应用。
此外,从围绕脑机接口、量子信息等专业领域制定专项政策文件,形成完备的未来产业政策体系;到完善金融财税支持政策,鼓励政策性银行和金融机构等加大投入,引导地方设立未来产业专项资金……相关举措将优化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环境。
黄晓庆认为,整体来看未来产业技术壁垒高,发展周期长。相关举措有助于构建政府引导、市场主导、技术赋能的联动机制,以场景需求和技术创新良性互动的方式推动产业创新,加速未来产业领域的商用化进程。
中科创星创始合伙人米磊表示,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引导地方设立未来产业专项资金等措施,有助于地方结合自身产业资源禀赋,满足未来产业市场多层次化、细分领域个性化的资金需求,带动更多资本投早投小投硬科技。
(来源:经济参考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