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丝绸之路上的“丝路之宝”

2024-02-19 15:49:16

横跨欧亚的陆地丝绸之路和连接亚非的海上丝绸之路,是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张骞、班超、玄奘、郑和、马可·波罗等为开拓建设这两条人类文明交流大通道作出了重要贡献。

丝绸之路的开通,使古代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等大量物品输往中亚、西亚乃至地中海东岸,远抵罗马等国,西方风物人情也得以渐入中国。

回首古丝绸之路,文物是那段历史的最佳见证,让我们一起通过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代表性文物,回望那段驼铃声声的历史。

陆上丝绸之路

1877年,德国地理学家费迪南·冯·李希霍芬(Ferdinad Von Richthofen)第一次提出“丝绸之路”的概念,之后“丝绸之路”被广泛接受并被用来概括横贯欧亚大陆的交通网络。实际上,自人类文明伊始,这些路线就成为沟通东西的重要交通要道。考古资料和文献史料愈来愈多地证明,丝路之上各文明间的接触和交流从未中断。由于汉武帝的努力,原来各自独立的交通网络终于因为西域绿洲丝绸之路的开通而有效地连为一体。

在丝绸之路这一具有全球性的交通网络中,人们从事贸易沟通、思想交流,相互学习、互相借鉴;在人类文明的交融互鉴、共同发展的层面上,没有其他的陆上交通路线能够和丝绸之路相媲美。

海上丝绸之路

“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外国进行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航行路线。以中国的广州、泉州为中心,北向连接日本、朝鲜半岛,南向沿东南亚穿越马六甲海峡抵达斯里兰卡,被称为东段;从斯里兰卡沿印度东海岸北上,抵达波斯湾或红海,被称作西段。西段海上丝绸之路还有一条分支,可以抵达非洲东海岸。

在这条海上交通路线上,大宗的货物通过船只、借助信风往来穿梭于太平洋西海岸和印度洋,与此同时,信仰、文化、技术、语言和思想也随着海风沿线传播。海上丝绸之路和陆路丝绸之路交相辉映,共同谱写了人类历史交融互鉴、共同发展的篇章。

“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千百年来,古丝绸之路推动了东西方文明交流互鉴,积淀了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现如今,绵亘万里、延续千年的古丝绸之路,正焕发新的生机。

(来源:新华社)

责任编辑:刘明月

扫一扫分享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