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乃天之道 信为国之宝——积极培育中国特色金融文化之一

2024-02-21 14:15:52 作者:赵晓舟

编者按:新年伊始,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建设金融强国,要坚持法治和德治相结合,积极培育中国特色金融文化,做到:诚实守信,不逾越底线;以义取利,不唯利是图;稳健审慎,不急功近利;守正创新,不脱实向虚;依法合规,不胡作非为。”这一重要讲话,把马克思主义金融理论同当代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为金融系统注入传承传统、积极向上的文化基因,也赋予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指明了提升金融软实力、增强金融核心竞争力、建设金融强国的前进方向。从本期开始,本报评论版将对“中国特色金融文化”要做到的“五个方面”进行系统解读,敬请大家关注。

20240221100004872-71-e3744.jpg

诚实守信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是人们相互信赖和相互依存的重要前提,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是衡量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是打造诚信社会体系的道德基石,也是人类文明发展共同的价值追求。诚信文化,是一种集理念、行为和制度合而为一的信用文化,它表现为诚信理念和围绕诚信理念所形成的行为、契约、制度,也即以诚信理念为基础的道德行为、契约精神、信用制度、奖惩机制等。

党的十八大以来,自觉培育和践行包括诚信理念在内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已越来越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弘扬诚信文化、构建诚信社会,是我们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特别是走好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中肩负的一项神圣使命。

诚信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内涵之一

历史上,“诚信”一词最早见于《商君书·靳令》,指诚实无欺、遵守承诺、言行一致等品质,是中国传统道德中做人的自律标准,是人自我修养、自我追求的一种精神境界,是一种不假外求而自备于我的德性,是自我实现的道德人格。构建诚信社会价值,是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必然。

古人说:“诚信者,天下之结也。”《左传》有载,“信,国之宝也,民之所庇也”。孔子认为诚信是做人的根本,“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孟子强调“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商鞅“立木为信”、季布“一诺千金”等成语典故都在强调诚信的重要性。在中华民族形成的早期,诚信就被先人所推崇。早在先秦时期,儒家就提出了“诚”“信”的概念。汉代董仲舒将“信”与仁、义、礼、智并列为“五常”,视其为最基本的社会行为规范,认为表里如一,言行一致即为信:“竭遇写情,不饰其过,所以为信也”。朱熹还提出“仁包五常”,“以实之谓信”,认为“信”不仅是“仁”的表现,更是人们交往的准则。《说文解字》曰:“诚,信也”,“信,诚也”。这说明诚信二字虽然分而解之,其实是一体概念。

《礼记·中庸》把“诚”视为礼的核心范畴,“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认为诚笃之德是达至“天人合一”境界的前提。《大学》提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将“诚”视为人们认识、修为和治国的重要环节。荀子认为“诚”为“政事之本”:“夫诚者,君子之所守也,而政事之本也”。宋代周敦颐更认为“诚”为“五常之本,百行之源也”。“信”亦如是。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中,这种思辨与劝诫渗透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枝蔓中,成为中国人日用而不觉的文化基因。

诚信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体现在做人做事、从商从政各个方面,具有丰富内涵。诚信不仅是一个基本的道德概念,更是人们立身处世的基本品质。诚信之义要求人们待人处事真实诚恳、以信取人,做到言必信、行必果,一言九鼎,一诺千金。人无信不立,事无信不成,商无信不兴。具体到金融实践中,大力弘扬诚实守信文化,倡导不逾越底线、不触碰红线,不仅有助于直接降低资金供需双方的信任成本,提升金融市场流动性和效率,还可以间接降低监管成本,提高金融中介效率。

新时代道德建设呼唤诚信文化价值回归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然而,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与我国社会发展相伴而行的一系列社会问题,社会诚信就是其中最为突出的一个方面,其负面效应严重阻碍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发展进程。2022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高质量发展促进形成新发展格局的意见》,强调信用体系对推进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作用。在传统意义上的失信行为得到有效遏制,整个社会诚信文化向上向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日益完善的同时,我们也看到,伴随着互联网新业态的发展和大数据技术的广泛使用,一些新的诚信问题涌现出来,如网络诈骗、“大数据杀熟”、商标抢注、论文倒卖等备受关注。在金融领域,如虚假理财投资、虚假贷款、信用卡诈骗、保险欺诈等泛滥成灾。这些诚信金融的“堵点”,不仅对投资者和市场信心造成重大影响,降低了金融风险的控制能力,成为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障碍,也极大地影响了金融企业的正常运行,导致许多法律纠纷,甚至成为金融市场稳定的致命软肋,对国民经济发展产生的负面影响不可低估,与建设金融强国的规律与要求背道而驰。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一个社会的诚信文化建设,直接反映了精神文明建设的水平。面对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以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任务,面对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要求,面对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建设金融强国的目标,我们迫切需要进一步夯实社会诚信基石,推进新时代诚信金融体系建设,加大诚信金融环境营造。

金融是国民经济的血脉,金融行业作为现代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诚信问题一直备受关注。诚信缺失不仅会给经济发展带来不良影响,而且直接关乎广大投资者的资金安全。可以说,诚信是中国特色金融文化的“底色”。对于金融机构来说,有利于增加企业和个人的信心,提高贷款审批效率,提高盈利水平,保持金融体系的动态平衡和结构优化;对于资金需求者来说,有利于降低贷款难度,可获得的信贷资金增加,节约金融交易成本,实现经济的平稳运行和持续发展。诚信文化集中反映广大金融员工的价值取向、理想信念和道德素养,具有对金融行业和金融员工共同的价值导向和行为导向功能。新时代道德建设呼唤诚信文化价值回归,也需要诚信理念成为中国特色金融文化的靓丽名片。

建设金融强国需要诚信文化软实力支撑

实践证明,诚实守信是金融安身立命、不断发展的生命线。将诚实守信作为中国特色金融文化的重要内容,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近年来,随着金融体系的逐步健全完善,金融业对于诚信体系的建设愈加迫切,金融诚信体系作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在促进金融健康运行、社会和谐稳定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伴随着我国参与全球金融行业发展的行为实现常态化,客观要求我国必须加快健全完善金融诚信体系。

大家熟知,金融是信用发展的结果,信用是金融生存和发展之本,几乎所有的金融活动和工具都离不开信用,比如货币发行、银行借贷、证券交易、金融衍生工具的发展等。离开了社会信用的支撑,金融就会寸步难行,更谈不上发展壮大。金融的本质是信用,金融活动时时刻刻建立在信用之上。只有弘扬诚实守信的道德观念,才能夯实金融高质量发展的信用根基。立足新时代金融高质量发展和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要求,金融行业必须加强诚信文化建设,切实将诚实守信融入业务经营全流程,自觉履行社会责任和服务承诺,进一步完善并发挥征信系统的作用,以规范的市场行为降低诚实守信者的交易成本,并加强对失信行为的约束和惩戒,共筑诚信金融环境,倡导金融消费者坚守诚实守信底线、提升金融消费素养。

进入新时代以来,针对资金空转、套利等现象,国家开展市场乱象专项治理;扎实推动中小金融机构改革化险,加强金融机构公司治理;出台《金融控股公司监督管理试行办法》《系统重要性银行评估办法》《系统重要性保险公司评估办法》等文件,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取得重要成果。据有关公开资料披露,截至2023年末,我国银行机构通过全国一体化融资信用服务平台网络累计发放贷款23.4万亿元,信用在金融风险识别、监测、管理、处置等环节的基础作用得以发挥,让“诚实守信,不逾越底线”更加深入人心。事实说明,诚信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基石,是金融强国的立身之本。

当前,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金融强国,既离不开一流金融环境的营造,也离不开诚信文化软实力的支撑。然而,金融“诚信文化”并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需要凝聚各方力量,汇聚各方智慧,坚持德法共治。既要加强现代金融机构和金融基础设施等“硬实力”建设,也要注重推动价值观、行为规范等“软实力”提升,促使金融机构和从业人员将“诚实守信,不逾越底线”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实实在在贯穿于中国特色金融发展的伟大实践中,就一定能不断谱写中国金融文化建设的新篇章。

责任编辑:陈平

扫一扫分享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