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可以说为传统农业向高质量农业迈进指明了方向。3月7日,在第三十一届杨凌农高会春季分会暨第十六届西部(杨凌)农资苗木交易会期间举办的“西农模式”助力产业振兴大会上,来自政府、企业、高校专家学者,围绕“农业科技助力乡村产业振兴”主题,共同探讨农业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新机制、新模式、新做法,推动加快形成农业新质生产力。
大会期间,与会专家结合各自实践探索的主要做法、取得经验等方面,探讨了现阶段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新机制、新模式、新做法,并就如何深化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推动加快形成农业新质生产力进行了交流。
专家们认为,农业大学是农业领域的创新策源地,是农业人才、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等领域的资源富集地,也是农业新质生产力的“蓄水池”、“加油站”。新阶段,涉农高校要更好的发挥作为基础研究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策源地的重要作用,在科技创新上持续发力,在成果转化上主动作为,加强校地企协同创新,推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突破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梗阻,打通农业科技转化“最后一公里”,提升产业科技服务水平与能力,推动加快形成农业新质生产力。
2005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国内率先实施了“政府推动下,以大学为依托,以基层农技力量为骨干,以试验示范站为平台的多元协同农技推广模式”探索实践(简称“西农模式”)。该校先后与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河南、内蒙、西藏等18个省200余个市县政府、科技机构、农业企业等,在产业核心区生产一线协同建立了30个试验示范站、12个产业研究院、50个示范基地、200多个(示范园),涉及粮食、畜牧、果业、蔬菜以及特色产业30多个,成为区域农业产业发展的科技“创新源”与“辐射源”。
杨凌示范区作为我国首个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勇担国家使命,聚力改革创新,坚持与区内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和杨凌职业技术学院等农业科研教学单位融合发展、协同创新,积极推动农科教、产学研一体化,探索形成了大学、科特派、产业链企业、农业科技培训、展会、媒体等6种农业科技示范推广模式。
截止目前,杨凌示范区已累计在全国18个省(区)布局建成农业科技示范推广基地350个,构建了农业科技进村入户的快捷通道,辐射示范上亿群众发展畜禽、果业、食用菌、茶叶、中药材等特色产业,形成了科技助力精准脱贫的良好机制,年示范推广面积超过1亿亩,累计推广效益达2370亿元,“杨凌农科”区域品牌价值达818.58亿元。建立了完整的职业农民培训体系,开展农业科技培训超过58万人次。
来源:中国杨陵农业高新科技成果博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