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落实金融体制改革部署,加大对高质量发展的财税金融支持,“标本兼治化解房地产、地方债务、中小金融机构等风险,维护经济金融大局稳定”。为此,当前有必要建立健全分工协作的金融机构体系,这有助于推动各类金融机构坚守宗旨、回归本源,找准定位、优势互补,切实增强竞争和服务能力。
金融机构分工协作,是在带动支持重点领域和重大项目方面,应有特色、有亮点、有实效。通过明确分工、加强协作、协同发展,优化金融资源配置,鼓励金融创新,在盘活金融存量资源的同时,促进增量资源积累,助力提升金融业的经营稳健性和产品服务竞争力,更好地满足全社会多元化、综合化、便捷化的金融服务需求。
从供给角度看,分工协作的金融机构体系有利于引导各级各类市场化经营性金融机构明晰自身定位和业务边界、挖掘业务差异性和竞争力,更好地发挥行业和区域独特性优势,突出支持重点领域,完善薄弱环节服务。在此基础上,金融机构得以加快构建广渠道、多层次、全方位、可持续的服务体系,持续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和支持力度,精准有效满足实体经济的融资需求。
从监管角度看,这也有利于健全金融监管制度,维护金融市场平稳运行,更好地协调混业经营与分业监管的关系,稳步推进金融改革和开放,防控金融风险。特别是能够强化集中统一监督、分级分类管理,加强机构、行为、主体、功能、审慎等方面监管。
当前,各类金融机构在一定程度上面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不够足、服务实体经济质效不够高等问题。只有明确分工、聚焦主业、苦练内功,才能各展所长,构建金融调控抓手,夯实金融市场基础,提升金融监管质效,提供更为多元专业的金融产品和服务。这离不开国有大型与中小金融机构相互补充、取长补短。
国有大型金融机构应强化重点定位和责任担当,从聚焦“做大”向更好地“做优”“做强”转变,发挥好服务实体经济的主力军、支持金融强国建设的领头羊、维护金融稳定的压舱石作用。应聚焦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提供优质金融服务,通过培育和完善自身的特色、强项,做到政策上优先支持、资源上优先配置、效率上优先保障,为实体经济提供更加高效适配的资金支持。
中小金融机构风险要重点关注及时处置,特别是在发展中统筹做好中小金融机构的改革化险工作,稳步推进高风险中小金融机构处置工作。正视金融服务存在的产品结构不够优、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等现状,解决中小微企业、民营企业、涉农企业在融资覆盖面、可得性和便利性等方面需化解的难题。通过稳妥有序发展中小银行、地方金融机构以及非银行金融机构的新模式、新业态,解决有需要的个人和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补齐金融在覆盖触达、产品供给、服务支持等方面的短板。
推动中小银行多渠道补充资本金。通过发行支持中小银行发展专项债券等创新方式,或综合使用拓宽资本金补充渠道,积极稳妥引入基金、年金、外资金融机构等长期机构投资者参与银行增资扩股,以提高中小银行资产质量和夯实风险抵补能力,增强其抗风险能力和损失吸收能力。还应压实金融机构风险处置主体责任,以公开透明和市场化、法治化原则稳步推进改革重组。
(来源: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