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提升外籍人员来华工作、学习、旅游便利度。近期,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优化支付服务提升支付便利性的意见》。支付是支持经济金融运行的基础,支付便利性、包容性问题不容小觑。应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快打造一个开放、包容、多元的支付体系和支付环境。
尽管我国目前构建了广泛覆盖、安全高效的支付清算体系,支付数字化水平位居全球前列,但支付工具多元化和支付体系包容性仍显不足,排斥使用银行卡和人民币现金的情况时有发生。由于不会、不便使用移动支付工具,老年人群、外籍人员等部分群体在日常支付中不时受阻,影响了正常生活工作。一些外籍友人入境后,只得感慨“来中国有钱没处花”“消费支付不够方便”。
这些问题在全国不同程度存在,暴露了我国支付市场发展的不平衡,也影响了高水平对外开放。由支付衍生的“数字障碍”和“数字鸿沟”现象,将部分群体排除在外,不利于社会公平。因此,无论是商业银行、支付机构还是清算机构,无论是金融管理部门、地方政府还是各类商家,都必须提高认识,坚持支付为民原则,加快完善相关制度办法,加大必要资源投入,打通支付服务堵点。特别是支付方式的选择和支付工具的发展应充分考虑到城乡之间、群体之间的差异,充分尊重不同群体的使用习惯和选择权利。
提高支付便利性和包容性是一项系统工程,除了便利关口前移,还要拓宽银行卡、现金的使用场景。比如在旅游景点、演出展览、体育赛事、交通出行、医疗美容等日常消费领域,需要强化全链条、全场景协同。金融、商务、文旅、交通、外事、公安等部门和地方政府、经营主体要密切配合,共同推进,不断提高支付便利性和包容性水平。
对老年群体而言,重点是优化人民币现金使用环境,为习惯使用现金的老年人提供便利。应进一步明确对拒收现金等行为的处罚标准,提高拒收现金行为的违法成本。金融机构和支付机构要考虑到老年人等群体的需要,适当保留人工服务窗口。在实践中,部分商家虽然不拒绝使用现金,但往往以没有零钱为由不予找零,同样需要改进。
对外籍人员而言,要按照“大额刷卡、小额扫码、现金兜底”原则,从多个方面提高支付便利性。比如进一步优化境外银行卡受理环境,在重点城市和重点商圈逐步增加受理外卡的POS机具,发行外卡较多的国际卡组织应降低外卡手续费率、适当让利商户;丰富移动支付产品,简化移动支付工具绑定外卡的要求和流程、提高支付限额,扩大数字人民币试点应用;在机场等场所增设外币兑换柜台和机具,在更多ATM机上增加外币兑换功能,便利外籍人员兑换人民币现钞。同时,稳步引入外资,进一步优化我国支付领域竞争环境和格局。
目前,人民银行已全面部署,部分机构已积极行动起来,采取多方面优化措施。当然,提升支付便利性和包容性,还需付出更多努力,探索建立更加长效的机制。比如,采取补贴奖励、加大培训等措施,持续提高商户受理外卡的主动性;加力整治拒收人民币现金行为,持续优化人民币现金使用环境。
全面推进支付领域互联互通,营造一个更加开放、包容、多元的支付体系和支付环境,事关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和金融强国。必须一视同仁地为境内外各类人群提供更加便捷、安全、丰富的支付选择,让支付服务更加友好、更有温度。
(来源: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