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荞麦、糜子、高粱等小杂粮,是延安人餐桌上的寻常物,也是最具陕北特色的“家乡味道”。“热腾腾的油糕摆上桌,滚滚的米酒捧给亲人喝”“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在民歌中、在诗篇里,它被反复吟唱,更成为当地人心中不可磨灭的情结。
如今,新的种植模式和产品业态持续涌现,小杂粮的“种法”“吃法”已大有不同;一二三产加速融合,产业链条不断延伸,传统的小杂粮,已成为“新味”十足的致富大产业。
种不愁、销不愁
新种法里有文章
腊月里的陕北大地寒风凛冽。望着眼前一片鳞次栉比的梯田,延安市志丹县杏河镇牛寨村党支部书记张志亮兴奋地搓着手:“这是村集体流转的502亩耕地,等春天种上小米,合作社的来料就不愁了。”
延安地处黄土高原腹地,海拔高、光照久、昼夜温差大的自然条件,为小米、荞麦、糜子等小杂粮提供了沃土。但因耕地零碎分散、难以应用大型机械,比较效益偏低,前些年,当地不少农民改种其他作物。
“村集体流转耕地,把破碎的土地化零为整,在农业部门支持下建成高标准农田。技术部门帮我们选好种子、提供指导。”张志亮说,眼下,村民既有土地流转费,还能在合作社务工赚钱,村集体也实现盈利。
品种选育、技改升级、提升产能,发展集中耕作、订单农业、托管服务等经营方式,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不断涌现……近年来,延安将小杂粮作为重点发展的4条农业产业链之一,推动种植面积和产量品质稳步提升。
在甘泉县,当地引进的陕西粮农谷添力生态农业有限责任公司与农民签订了1830亩小米的订单,企业提供种子、实施标准化田间管理并以每斤高于市场行情2角的保护价收购。“还是种杂粮,种法可完全变了样。”甘泉县桥镇乡方家河村种植大户李广龙说,他去年种下300亩小米,收入达50万元。
截至2023年末,延安小杂粮种植面积为40.65万亩,总产量4.9万吨,分别较上年增加2.4%和3%;订单农业种植面积达到5.63万亩,较上年增加12.6%;延安小杂粮预估产值52亿元,“延安小米”品牌价值达27.69亿元。
延长产业链
新业态“点粮成金”
走进志丹县新绿养殖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酿酒车间,酒香直往鼻子里钻。“去年收入近200万元。”负责人韩永华喜笑颜开,在杂粮领域耕耘近20年后,他的好日子开始了。
“创业初期只管闷头种,没想到整个产业链都能挣钱!”一次赴外地考察后,韩永华决定把种的高粱酿成酒,提高产品附加值。而今,合作社已探索出“高粱酿酒、酒糟喂牛、牛粪还田”的循环经济模式。
锻链、延链、补链,向精深加工迈进。近年来,延安从传统种植业向产供销全产业链发力,小杂粮深加工产品愈加丰富。在甘泉县工业园区,8家小杂粮深加工企业形成集群,颇具规模,去年新建的中通陕北智能科技电商产业园里,豆腐干、小米礼盒、纳豆零食等深加工产品正在装车,即将发往全国各地。
“独立包装很方便,杂粮零食很健康。”一位深圳网友对网购的小米酥如此评价。今年以来,这款小米零食销量超过了1万单,让延川县森海农产品经销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刘锦春对产品研发充满信心。
“坚持创新,产业才能不断向前。”说话间,刘锦春饮下一杯新研发的小米饮料,咂摸起延长产业链条的“甜味”:“1斤小米市场价是3元多,做成饮料,小小1瓶就能卖6元,做成小米酥,1斤能卖29元。”
在延安,游客不仅能将杂粮酥、小米锅巴等深加工产品作为伴手礼,还能体验到“小杂粮+文旅”的新魅力。延安市农业科学研究院院长姚贵军说,延安正将杂粮产业与乡村旅游、科普教育相结合,打造农耕体验、休闲观光联合体,将产业链向文旅、商贸等领域延展。
新农人助力
小杂粮“接二连三”
数九寒冬,本是农闲时节,延安市宝塔区万庄村,“80后”村民毛伟却忙个不停。晨光熹微,他的电商直播已经开始。镜头前,主播介绍着陕北的民俗风情,将金灿灿的小米装袋。画面里,毛驴拉磨碾谷,窑洞里飘出袅袅炊烟。电脑后台上,订单量快速上涨。
2023年,延安全市农产品网络零售额达33.14亿元。在宝塔区,仅从事小杂粮销售的电商经营主体就有130多个。“许多新农人借助手机这个新农具,让延安的五谷杂粮插上了翅膀、‘飞出’了山坳。”宝塔区商务局副局长孙平说。
在一大批新农人的助力下,延安小杂粮产业业态更加多元,品类加速细分,不断激发第一产业“接二连三”的增值效应。
甘泉县新迎贸易有限公司的车间内,负责人武鹏鹏一身时尚的运动装扮,仔细核算着网店销量。这位留学归来的“90后”原本就职于西安一家金融公司,2022年辞职回到甘泉县,从父亲手里接过纳豆加工厂。
说是工厂,可当初加上武鹏鹏一共只有3人。为了寻找出路,武鹏鹏坚持在电商平台发力,把产品设计和销售思路不断推翻重来,终于在2023年迎来转机:主打的纳豆零食每日销量从20单上涨到了几百单、上千单。如今,这家企业每天发出1500余件快递,成为行业新秀。
来源: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