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理财“存款化”困局与突破

2024-04-09 10:34:20 作者:孔 祥、李 胜 男、王 剑

2024年初,银行理财市场延续了2023年以来先抑后扬的走势,逐步走出“破净潮”“赎回潮”阴影,回暖趋势渐明。但与此同时,风险偏好下降趋势从产品端渗透到资产端,理财产品大幅增配现金及银行存款类资产,理财资金“存款化”明显。从短期看虽然有助于业务规模企稳,但迫使中收费率承压,中长期不可持续。

长远来看,银行理财应坚持“受托理财”本源,引导客户修复风险偏好,实现自身降本增效、服务实体经济和助力居民财富积累的多赢局面。

2023年以来银行理财市场发展态势

行业规模:筑底企稳复苏,现金管理类产品成为增量来源

2023年第一季度,理财市场依然笼罩在“赎回潮”影响之下,叠加监管推动现金管理类产品压降等因素,理财市场规模进一步收缩。第二季度以来,伴随债券市场修复和商业银行定期存款利率下调,理财赎回压力逐步缓释,更多投资者回归银行理财市场,行业整体呈现筑底企稳态势。

根据普益标准数据,截至2024年1月底,银行理财市场规模为26.2万亿元,同比增长2.3%。值得关注的是,虽然理财市场规模增长并不显著,但存续产品总量持续较快增长,2024年1月存续产品总量达4.12万只,同比增长16.6%,其中现金管理类产品增幅达到190.9%,成为增量的主要来源,混合类、商品及金融衍生品类分别同比下降16.8%和74.2%,理财产品品类出现结构性调整。

格局情况:股份制理财机构优势凸显

市场复苏趋势下,不同类型理财机构“回血”速度分化。相较于国有大行的理财子公司而言,股份制银行对投资者偏好特征的反应更为迅速,快速打出“低波稳健”策略吸引投资者,实现规模反超。

根据普益标准的数据,2023年末股份制银行理财机构存续产品规模为11.8万亿元,实现同比增长;国有银行理财机构规模8.2万亿元,同比下降。2023年末共有10家理财公司规模突破1万亿元,规模排名前三的均为股份制银行理财机构,工银理财、农银理财、中银理财和建信理财均同比降幅较大,而兴银理财、信银理财、光大理财、平安理财较年初增量均超1000亿元。

配置情况:存款配置增加,债券配置减少,权益没落

从投资端配置来看,银行理财机构在底层资产方面更为关注现金及银行存款、同业存单等资产,风险中枢整体下移,以满足投资者低风险、高流动性需求。

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数据显示,2023年末理财产品对现金及银行存款的配置比例从上半年的23.7%提升至26.7%,相较于2022年末增长9.2个百分点,相较于2021年末增长15.3个百分点,理财产品对现金及银行存款的配置比例逐年提升。同期,对债券、权益类资产、公募基金的配置比例相较于2021年分别下降9.2个、0.4个、1.9个百分点。

产品体系:现金类和三个月以内短久期产品增量较多

从产品类别来看,投资者对银行理财产品的流动性诉求显著上升,短期限产品更受市场追捧。2023年以来,存续期1个月(含)以内的理财产品市场规模快速抬升,增长超四成,与中短期限理财产品需求发生结构性对调。同时,为了满足投资者对高流动性的需求,有的理财机构推出“T+0.5”到账,通过压缩资金赎回到账时间、提升快速赎回额度,让投资者更快、更多拿回资金。

银行理财“存款化”成因

整体来看,银行理财“存款化”既受市场环境、投资者风险偏好等因素的直接影响,也与理财产品净值化转型后,投资者短期内尚未能扭转追求确定性收益的理财观念相关。

风险资产波动较大

2022年上半年的股市震荡和年底的债市波动使理财产品经历了两轮较大的“破净”潮,投资者对净值波动较大的中高风险产品接受度变得更低。2023年,我国股市延续震荡下行态势,上证指数在年末收于2974.9点,同比跌幅3.7%,以股票市场为代表的权益市场虽然存在一些结构性机会,但整体依然较为低迷,资产收益率表现不佳。债券市场整体亦呈震荡下行特征,导致理财产品“破净”率持续上升,虽然第三季度受一揽子稳经济政策支撑,收益率出现阶段性上行,但年底再次走弱,年末10年期国债收益率2.56%,同比下降28个基点,投资收益率有所回落。股债的弱市表现使得投资者对关联度较高的理财产品的信心较为匮乏。

居民投资风险偏好下降

在经历“破净潮”“赎回潮”之后,投资者风险偏好趋于保守,投资策略更加审慎稳健。2023年以来,尽管经济在政策支撑下持续复苏,但受预期偏弱等因素影响,投资者风险偏好抬升偏慢,短期内投资“保值”需求大于“增值”,倾向于配置存款类产品,通过持有更多低风险的安全资产来对冲未来不确定性。

据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统计,截至2023年末,风险偏好为一级(保守型)的个人投资者数量占比为17.4%,同比增加2个百分点,占比已经连续三年上升。二级(稳健型)投资者占比最高,保守型和稳健型个人投资者合计比重超过50%。理财机构围绕“稳净值”进行资产配置,也更能迎合大部分保守型和稳健型投资者的理财需求。

追求收益确定性

长期以来,银行理财“保本保收益”的特征已经深入人心。全面净值化落地和打破刚兑后,很多投资者的投资理念仍停留在“预期收益+刚性兑付”的模式上,“刚兑思想”并未消除,对净值化产品的波动性和风险性理解不足、接受度不高,甚至存在“戒断反应”,对理财收益确定性的关注显著升高。

另外,还有刻在基因里的“求稳”心理,对投资理财的收益波动接受度底,在市场波动较大的行情下,宁可降低收益,也要规避不确定性。

银行理财“存款化”的利与弊

理财机构增配现金及银行存款类资产,是迎合投资者需求、抵抗市场波动、推动业务企稳的有效举措,但长期来看,低收益产品同质化竞争加剧,进一步压缩中收费率,不利于引导理财资金流向实体经济。

满足客户要求,有利于规模企稳

投资者长期以来形成的“保本保收益”的理财理念已经融入心理预期和投资习惯,短期内难以彻底转变。在当前银行理财客户风险偏好仍然偏低的背景下,理财机构选择在底层资产增配现金及存款,降低了市场波动风险的影响,满足大部分投资者对稳健回报的追求,甚至吸引了部分银行存款客群。同时,现金及存款配置比例的提升也有助于降低产品收益与股市债市的关联性,抵御风险资产波动造成的赎回压力,维护投资者信心和市场稳定,避免大规模、非理性赎回的发生,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解释了2023年下半年股债市场震荡并未引起理财产品“赎回潮”的原因。

压缩中收费率,不利于理财机构向资管机构转型

资管新规实施后,理财机构盈利模式由利差模式调整为依赖管理费的中收模式。在市场景气度和风险偏好下降、理财产品同质化的背景下,理财机构在低收益段的竞争趋于白热化,纷纷通过“降费让利”来吸引和留住投资者。2023年多家理财公司宣布下调固定投资管理费、销售服务费、销售手续费率等,以价换量,通过降低投资者的持有成本来维持自身业务规模,但也进一步加大了盈利压力。过去理财子公司的单位产品中收估计约40-50BP,当前相关产品只有20-30BP(参考Price/Aum等指标),而中收空间的狭窄容易出现增规模不增收入的问题。此外,理财产品对存款类和债券类资产的过度依赖,不利于机构投研能力的提升,进而影响一级市场估值水平,使理财机构离资产管理本源越来越远。

间接助长机构套利,不利于权益和股权资产配置,不利于经济结构转型

随着政策利率不断下调,银行贷款利率“一降再降”,2023年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3.88%,为历史最低水平,央企国企能获得3%以下的贷款优惠利率,一些消费贷产品年化利率甚至降至3%左右。与之相反的是理财收益的逐步回暖。普益标准数据显示,2023年银行理财产品平均收益率为3.31%,固收类理财产品成立以来年化收益率在2023年末达到3.76%,2024年1月末,理财公司存续开放式固收类理财产品(不含现金管理类)近1个月年化收益率的平均水平为3.64%。贷款利率与理财收益率的倒挂产生了套利空间,投资者可以拿低利率贷款资金去投资高收益银行理财产品。虽然在实际业务中难以真正实现且涉嫌违规,但在一定程度上会造成资金在金融体系无效空转,不利于理财资金服务实体经济功能性的实现。

银行理财市场应在转型中寻求突破

2024年存款利率仍处于下行通道,在一定程度上利好银行理财市场。理财机构应把握机遇,平衡好安全性、流动性和收益性,优化负债结构和资产配置,引导客户树立长期投资理念,推动理财回归资产管理本源。

负债端:拓展养老场景,发展投顾业务,锁定长期资金

随着我国养老第三支柱建设和银发经济等政策的完善,养老理财或将成为理财市场突破内卷现状的关键。理财机构应把握资管业务的“新赛道”,丰富养老理财产品,满足不同收入水平、不同风险偏好居民的养老理财需求,引导长期资金入市,抵御短期市场波动。在客户端,提升投顾业务水平,开展形式多样的投资者教育活动,帮助客户树立“卖者尽责、买者自负”的理念,扭转银行理财刚性兑付、保本保收益观念,引导投资者理性看待市场波动,持续提升投资者对净值化产品的接受能力,养成价值投资、长期投资理念,持续提升金融素养,重塑全社会的理财价值观,真正实现从产品端到客户端的全面净值化转型。

资产端:挖掘多元资产,拓展“固收+”解决方案

银行理财产品端和资产端风险中枢的下降带动市场整体收益率下移,长期是不可持续的,理财机构应针对不同客群的风险偏好差异,提供更多元和灵活的理财产品,更好满足客户差异化、多样化的资产配置需求。在当前投资者群体整体风险偏好依然偏保守的情况下,可以保持稳健的资产配置风格,以固收和短期限产品为主,通过合理使用摊余成本法估值等方式,做好产品净值波动管理,帮助投资者实现保值目标。当前,风险资产价格处于历史底部位置,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挖掘高收益投资机会,发展“固收+”产品体系,逐步向权益类延伸,左侧布局包括权益、转债、REITs等风险资产,提高投资水平和理财业务的核心竞争力,进一步满足中高风险客户的配置需求。通过多种途径加强理财资金与实体经济融资需求的对接,发挥理财资金服务实体功能。

技术端:加大科技尤其是数字化投入,实现资管“工厂化”体系构建

数字化转型是资管行业的未来趋势,理财机构应加大数字化转型力度,以短期的高科技投入谋求长期的降本增效。将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等数字技术融入渠道销售、产品创新、客户服务、投资研究、业务管理、风险控制等各个环节,拓宽理财产品线上业务,通过智能营销提升销售及服务客户能力,为客户提供更高效、更优质的理财服务。在金融科技的支撑下,优化理财业务模式,加强数据治理,优化数据采集和加工,挖掘和释放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资产价值,强化数字赋能。利用数字化技术精准刻画理财客户画像,深挖客户需求,针对性优化投资策略,完善风控模型,及时获取客户反馈。

来源:金融博览财富杂志

责任编辑:樊锐祥

扫一扫分享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