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更新要防止“拆真建假”

2024-04-17 12:45:23 作者:静子

20240417094629544-7-e36cc.jpg

有城市简单套用大拆快建的新城建设方法,通过搬空古城内大部分居民、拆平历史文化街区进行房地产开发;有城市在缺乏历史档案的情况下,在古城内建假古街、造仿古楼,用假古董破坏真古董……近年来,一些地方在推进城市化建设过程中出现的破坏文物现象频频被曝光。

保护文物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不能搞“拆真古迹、建假古董”那样的蠢事!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必须被格外珍重与保护。据统计,截至2023年10月25日,全国共有142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312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487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划定历史文化街区1200余片,确定历史建筑6.35万处,成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综合、最完整、最系统的载体。唯有坚持在城市更新中加强文物保护、延续历史文脉,才能真正做到“让城市留住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

要“延年益寿”,不要“拆真建假”。综观媒体报道:有的在打造历史文化街区的过程中强拆文保单位,有的把重金修缮保护的古建筑改成日式餐厅、火锅店,还有的热衷于修改老地名,喜欢起诸如“加州1886”、“玛斯兰德”等洋地名。拆真建假,“拆”的是厚重的历史底蕴,“建”的是轻薄的“面子工程”。对此,著名作家与民俗学家冯骥才曾痛批,这种做法是对城市的进一步破坏,是把历史的原物销毁之后弄一个“垃圾”。唯有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态,全面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才能真正做到“认识过去、把握当下、面向未来”。

有必要思考,缘何各地乐此不疲地“拆真古迹、建假古董”,其动力源何在?究其原因,多是经济利益、政绩虚荣心作祟,从而忽视了文物背后的价值。政绩观、发展观一旦错位,必然不能正确处理好城市更新与文物保护之间的关系。然而,实践表明,唯有统筹好旅游发展、特色经营、古城保护,才能真正做到“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

万物有所生,而独知守其根。从住建部、国家文物局向社会通报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工作情况,到中办国办制定出台《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意见》;从“禁止大拆大建、拆真建假、以假乱真”,到“采用微改造‘绣花’功夫”、尊重历史遗存“修旧如旧”;从避免“千城一面、万楼一貌”,到“延续城市文脉,使历史和当代相得益彰”……在实施城市更新行动过程中,我们乐见同步保护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保留中华文化基因,坚决防止“大拆大建”“拆真建假”等现象发生。

相信通过各个方面的共同努力,我们一定能做好历史建筑保护和活化利用工作,让历史文化遗产在有效利用中成为城市和乡村的特色标识和公众的时代记忆!

(来源:南方日报)

责任编辑:陈平

扫一扫分享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