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方要警惕保护主义抬头,坚持以市场眼光和全球视野,从经济规律出发,客观、辩证看待产能问题,多探讨合作。”4月16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会见德国总理朔尔茨时,对近期美西方一些政客和媒体联手炒作所谓“中国产能过剩论”予以间接回应。
在中国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过程中,中国以电动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为代表的“新三样”在全球市场上备受青睐。以电动汽车为例,中国依靠持续技术创新、完善的产供链体系和充分的市场竞争快速发展,在经历多年努力后呈现“弯道超车”态势。2023年,中国汽车出口首次跃居世界第一,其中新能源汽车出口120.3万辆、同比增长77.6%。中国新能源产品出口向好,却让美西方一些政客陷入竞争焦虑,到处兜售所谓“中国产能过剩论”。他们宣称中国制造的电动汽车和太阳能电池板存在所谓“产能过剩”问题,中方为消化这些过剩产能,以所谓低价在海外倾销导致市场扭曲,损害了他国经济。不久前,美国财长耶伦在华参加中国美国商会活动时指出,她尤其关注中国“产能过剩”问题。德国总理朔尔茨日前访华期间,也提出中方“产能过剩”等问题。
中国产能,真的过剩吗?
以市场眼光看,产能多少是由供需关系决定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供需平衡是相对的,不平衡是普遍的,适度的产大于需有利于充分竞争和优胜劣汰。所谓“产能过剩”是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表现,在任何实行市场经济体制的经济体都可能发生,美国等西方国家在煤炭、钢铁、页岩气等领域多次出现这一问题。总之,对产能问题,要秉持市场经济原则和价值规律看待;解决产能问题,主要是依靠市场经济原则,按照价值规律进行调节。
以全球视野看,供给和需求都具有全球性,不同国家在各自强项的产能高一些,在其他产业的产能低一些,这是由各自比较优势决定的,只要加强合作,就能共同发展,不能简单认定谁的产能过剩了。中国是一个高度融入全球化的开放市场,中国企业配置资源不仅考虑国内,还要考虑国际,这是国际化企业的天然倾向。如果产能超过本国需求就是“产能过剩”,那就相当于将产品出口跟产能过剩画上等号,这是违背经济理性的流氓逻辑。
当前,从全球范围来看,绿色产能不是过剩,而是严重不足。根据国际能源署测算,2030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需求量将达4500万辆,是2022年的4倍多;全球光伏新增装机需求将达到820吉瓦,是2022年的约4倍。当前的产能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特别是众多发展中国家对新能源产品的潜在需求巨大,中国新能源领域产能远未“过剩”。中国新能源产业历经数十年长足发展,目前所具备的竞争优势是靠真本事获得的,是通过充分的市场竞争塑造的,是企业通过技术创新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新能源产品的经济可及性,而不是靠政府补贴形成的。中国新能源产业持续提供优质产能,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在满足国内需求、推动实现“双碳”目标的基础上,也将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实现绿色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匹夫无罪,怀璧其罪。”美西方某些政客和媒体将“产能过剩”定义为超过国内需求的生产能力,这是极其狭隘的,违背经济常识和客观事实。当国内需求被满足后,剩余产品自然会转向出口市场。如果各国生产仅满足国内需求,就不会有跨境贸易。从世界经济发展的过程来看,每次产业和消费升级,过剩的往往是不能与时俱进、拥抱新技术和满足消费者需求的产品。在全球贸易整体低迷、外需持续疲弱的大背景下,中国新能源产业蓬勃发展,出口的是合乎海外客户之需的先进产能,非但不过剩,还是紧俏货。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大潮奔涌向前,后发国家不断融入世界经济,总是会培育出各自比较优势,为世界经济孕育出新活力。如今,美西方在产能问题上向中国发难,炒作所谓“产能过剩”,实际上是在为其保护主义政策寻找借口,目的仍旧是阻遏中国产业跃迁。
所谓“中国产能过剩论”根本站不住脚!以此为由采取贸易保护措施,不会让自己变得更好,只会破坏产供链稳定畅通,拖累全球经济绿色转型和新兴产业发展。中国始终对产业合作秉持开放态度,也希望有关国家秉持开放心态,坚持公平竞争,打造国际化、市场化、法治化的经贸合作环境,共同推动经济全球化向更加普惠包容的方向发展。
(来源:南方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