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一带一路”合作已从“大写意”进入“工笔画”阶段,大批标志性项目和惠民生的“小而美”项目落地生根。具体到我省,“一带一路”国际科技合作的开展情况也不例外。
甘肃以科技计划项目为支撑,鼓励和支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科技型企业深度参与“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据统计,自2013年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至今,我省实施国家和省级国际科技合作项目近300项、经费近2亿元,合作国别逾50个……除“请进来”之外,我省不断与中东欧、中亚等“一带一路”国家“牵手”,在新能源、现代农业、生态保护、智能交通等领域输送科技能量,“小而美”的兰州绝技乃至甘肃绝技已遍及“一带一路”共建的众多国家和地区。
为“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提供中国方案
“中巴伊经济走廊是‘一带一路’黄金段的组成部分,伊朗和巴基斯坦等国也是我国在中东地区重要的经济合作伙伴,这些国家普遍存在粮食短缺和技术匮乏等问题。”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研究员刘冰,是省科技厅组织的国际科技合作重大专项“中巴伊经济走廊新垦绿洲地力与产能协同提升技术集成与示范”的项目负责人。他说,绿洲土壤盐渍化、沙化、贫瘠化等问题,长期困扰着中巴伊经济走廊乃至“一带一路”共建国家人们的生活和生产,制约了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区域粮食安全。
与我省临泽等地相似的自然条件,以及此前长期的土地治理研究,让刘冰他们有底气争取这一重大专项。他们联合中巴伊多家科研力量,依托甘肃临泽农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简称临泽站)来实施该项目。
始建于1975年的临泽站,几十年间,在生态、农业、水资源研究等方面积累了大量科研成果。且在“十三五”期间,还承担了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刘冰他们在此基础上,联合甘肃农业大学、甘肃省农业科学院等共同开展了地力提升、新型纳米肥料、水生产力调控等多项技术研发与试验研究,为重大专项提供了多个切实可行的“中国方案”。
“从上游山区,到中游绿洲的水资源利用,再到下游生态保护,已经形成了产学研结合的完整产业链体系,为提高耕地质量、实现‘藏粮于地’提供了科学依据。”通过项目的实施,中巴伊经济走廊区域已初步实现农业增产10%—20%,灌溉量减少15%,水肥利用率提升15%—20%,经济效益提高20%—30%,有机质提高15%以上。在3000余亩的技术集成示范区,农业产量提升更高,农民增收30%以上。
去年6月,中巴伊三方在兰召开项目研讨会,会后组织开展了河西走廊野外考察。考察中,伊朗官员和伊朗科学院院士,对凹凸棒石缓释肥和张掖制种产生了浓厚兴趣,其中阿拉什(Arash)院士已于今年3月15日来兰工作,积极促动项目在伊朗落地。此外,《中巴经济走廊新垦沙地土壤肥力与粮食产量协同提升技术》已被列入“第四届中国—南亚技术转移与创新合作大会”“第五届中国—阿拉伯国家技术转移与创新合作大会”的技术和项目供给名录,并收到巴基斯坦农业部有关人员技术转让的意向协议,转让细节正在洽谈。
目前,依托重大专项已建成“中国—伊朗干旱区农业与生态联合实验室”并于本月初揭牌,同时申报国家级项目,解决农业生产中的“卡脖子”技术难题。
“小而美”绝技惠及民生
“巴基斯坦虽为全球第四大奶业生产国,但在丘陵山地饲草机械化收获加工装备方面的能力较弱。”甘肃省机械科学研究院承担了省科技厅国际科技合作科技重大专项“中巴山地丘陵中小型青贮饲料收获成套装备联合研发及成果转化”,该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杨昊说,作为我国饲草装备与技术的主要创新力量之一,他们的研发团队在饲草收获、加工装备与技术的创新与产业化上有着长期积累,已先后研制出适应不同作业条件和作业环境的相关装备20余种,取得了3项国际先进成果。
在专项实施过程中,省机械科学院四次邀请巴基斯坦政府官员、专家学者来兰学习交流。又通过实地调研,为巴基斯坦南部山区研发出5种适宜的青贮饲料生产设备,并设计了生产线, 为巴方培养了专门的操作使用、维护保养,以及具备相关机械研发设计能力的专业技术团队。该项目已于2023年12月完成验收。“今后,我们将联合省内的高校和院所、企业,积极输出技术装备和模式,共同推动巴基斯坦农机装备制造业的发展,贡献甘肃力量。”
“柬埔寨雨季降雨充沛,易造成洪灾,旱季又严重缺水。许多农村饮用水靠住房周围摆放的水缸储水,水质没保障,肉眼可见水中的小虫子。用我们甘肃的雨水集蓄水窖,占地省、水质好,一个30立方的水窖就能解决一家人旱季饮水问题。”甘肃省水利科学研究院自2015年参与国家援助的“中国—东亚乡村减贫合作示范项目”水利工程设计咨询起,就开始借甘肃节水技术优势,协助提高柬埔寨的水资源管理和利用能力。中国水利学会雨水利用专业委员会挂靠该院,在国内属于雨水利用的“顶流”。
该院副院长马成祥称,前年受柬埔寨农林渔业部的委托,又与柬埔寨理工大学和该国农业发展研究所合作,联合开展试验研究,计划用3年左右的时间研究形成柬埔寨国家农业节水灌溉制度,由该国农林渔业部向全国颁布。去年,澜湄水资源合作中心建议将此项合作纳入到澜湄合作框架内,同时建议将正在开展的农业节水灌溉制度试验研究纳入到水利部“规范标准走出去”计划。自2003年以来,该院长期承办国家商务部、科技部资助的水利技术国际培训计划,同时,派遣专家赴沙特阿拉伯、肯尼亚、柬埔寨、阿尔及利亚、尼日利亚和加勒比海地区进行科技合作,“把我们的节水技术、规范、指南等推广到这些国家和地区”,发挥辐射引领和带动作用,在干旱缺水的“一带一路”共建国家中发挥“小而美”项目的独特作用。
多项技术纳入适宜“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推广技术目录
我省在“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得到应用和推广示范的远不止于前述科研院所的技术和装备。
甘肃自然能源研究所的太阳能光伏新能源民用化技术产品在南亚“一带一路”重点国家的示范和转移转化;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加入到“中亚旋覆花治疗老年痴呆药物先导发现关键技术研究”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政府间国际科技创新合作重点专项中;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承担了“中菲共同流行的重危害蠕虫病原的检测、传播预警及相关产品的安全风险评估技术”项目;兰大一院与马达加斯加阿努西亚拉教学医院共建呼吸内科……
同时从省科技厅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处了解到,近年来,我省太阳能民用技术、鲑鳟鱼养殖、青贮饲料收获加工成套装备、非洲猪瘟检测方法和荒漠化治理等科技“红利”惠及老挝、巴基斯坦、蒙古等“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围绕荒漠化治理、节水集蓄利用、草食畜牧业、生物质能源等领域连续举办发展中国家技术培训班,多项先进适用技术纳入适宜向“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推广的技术目录。完成了中俄科技创新年11项重点任务,在食品检测、智能交通等领域共建联合实验室、北欧离岸中心等创新平台10个,在新能源、新材料、现代农业、疫病防控等领域形成了一批务实合作成果,不断刷新国际科技合作“成绩单”。
跨越不同文明、文化和社会制度,我省我市以科技为“媒”,搭建起国际合作的新框架,让“小而美”绝技在“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熠熠生辉。
来源:观澜新闻客户端